穿

绿
写景
咏物
春天
动物
情感
赞颂
这首的分如下:

译文

武陵渔父划着小船进入芳香的树林,却惊讶地发现树林中绿叶掩映下朱红色的动物(可能是某种生物或景象)。
桃花盛开,花浪翻滚,花瓣点缀在花萼上,鳞鳞片片;而雨丝垂悬在树枝上,沉甸甸的。
看着这些花,不知道是谁让鱼儿哭泣(暗指赏花而忘却鱼乐),而那些曾经的食客现在只剩下对射柳(一种游戏)的怀念。
何必再去攀折树枝或者垂钓,因为五侯门外的春天正盛,有更多美好的事物等待你去欣赏。

赏析

这首《柳穿鱼》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春日景象。诗中以“武陵渔父”为引子,引入了“柳穿鱼”的自然奇观,巧妙地融合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首句“武陵渔父入芳林”,开篇即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渔父在繁花似锦的林间悠然自得,隐喻着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接着,“却讶朱鬐罥绿阴”,转而描述了鱼儿在绿荫掩映的水中游弋的情景,红鱼与绿叶相映成趣,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色彩感。“缀萼鳞鳞桃浪起,悬枝圉圉雨丝沉”,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桃林与细雨交织的景象。桃花点缀于枝头,如同点缀的宝石,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细雨轻柔地洒落,仿佛织就了一层薄纱,覆盖在枝头之上。这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特有的生机与活力。“看花谁下前鱼泣,食客空馀射柳心”,这一联则转向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层思考。诗人借“鱼泣”与“射柳心”这两个意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鱼儿因美景而感动,食客则回忆起曾经的狩猎之心,暗示了人类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应保持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意识。最后,“何用攀条更垂钓,五侯门外正春深”,诗人以“何用攀条更垂钓”一句,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的期待。在春天的深处,五侯门外或许意味着繁华与权力,但诗人似乎更倾向于在自然之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不再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彭孙贻

3517首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遹从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和人韵
宋·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敕勒歌
南北朝·无名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