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
吴
母
查
太
孺
人
尚
书
家
无
馀
奉
钱
,
公
子
但
给
城
南
田
。
十
年
共
姜
奉
宗
祏
,
清
门
不
堕
尚
书
贤
。
黄
门
仲
子
美
且
仁
,
守
祧
爰
作
尚
书
孙
。
共
姜
有
子
若
巳
子
,
子
若
子
骞
无
间
言
。
吴
生
年
少
吾
畏
友
,
束
发
角
巾
共
携
手
。
勖
哉
相
砺
犹
弟
昆
,
恒
许
登
堂
拜
其
母
。
猗
欤
令
德
垂
令
名
,
清
节
严
似
青
山
清
。
尚
书
门
前
霜
十
丈
,
寒
入
松
柏
俱
坚
贞
。
奉
觞
再
拜
更
前
寿
,
三
爵
攸
宜
岂
多
又
,
高
尚
书
门
必
贤
胄
。
赞美
抒情
记人
怀古
颂寿
写景
季节
秋节
情感
母爱
亲情
写山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彭孙贻为寿吴母查太孺人所作。诗中描绘了吴母查太孺人的美德与高洁品行,以及她家庭的和谐与尊崇传统的精神风貌。诗开篇即点出吴母查太孺人家庭的简朴与清贫,“尚书家无馀奉钱”,却能“共姜奉宗祏”,体现了家族对祖先的虔诚与敬重。接着,诗人赞美了吴母查太孺人的儿子们,他们不仅“美且仁”,而且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成为“尚书孙”。诗中提到的“共姜”和“子若子骞”都是古代孝顺的典范,暗示了吴母查太孺人家庭的教养之深。随后,诗人彭孙贻以“吴生年少吾畏友”表达对吴母查太孺人的尊敬之情,并描述了自己与吴母查太孺人的儿子们一同成长的情景,强调了家族内部的和谐与相互激励。“勖哉相砺犹弟昆,恒许登堂拜其母”表达了对吴母查太孺人教导子女的感激与敬仰。诗的后半部分进一步赞扬了吴母查太孺人的美德与高洁,称她的品德如同“青山清”,并描绘了她家门前的景象,“霜十丈,寒入松柏俱坚贞”,象征着家族的坚韧与不屈。最后,诗人以“奉觞再拜更前寿,三爵攸宜岂多又,高尚书门必贤胄”结束,表达了对吴母查太孺人长寿与家族后代贤良的美好祝愿。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赞颂,展现了吴母查太孺人及其家庭的美德与精神风貌,是一首充满敬意与祝福的佳作。
彭孙贻
3517首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遹从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