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春天
幽趣
抒怀
感世
怀古

译文

虽然乘坐肩舆(一种轿子)很劳顿,但幽静的寻访让我停下了脚步。
仿佛走在白云之上,横穿在青山的屏障之中。
一路上走走停停,林中的鸟儿在阳光斜照下鸣叫。
看到几户人家,砍伐桑树,督促春天的农事。
幸运地脱离了尘世的纷扰,我的家乡真是美丽。
野外的风吹落了梅花,竹林深处映照着流水。
昨天突然阴晴不定,人生就像这样多变。
我依然保持入山的情怀,又蜿蜒曲折地走向城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安乐山至秦亭山途中所见的自然美景与内心感受。诗中以“肩舆”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旅途的劳顿,但“幽寻”二字却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接下来,“还如履白云,横度青嶂里”,运用比喻手法,将行走比作在白云之上穿越青山,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一里一徘徊,林鸟哢迟晷”两句,通过描写林间小鸟的啼鸣,以及时间的缓慢流逝,进一步渲染了旅途中的宁静与悠闲。随后,“稍稍数家村,劙桑课春事”则转而描绘了沿途村庄的景象,农人在春天忙碌着,播种希望,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生活画卷。“尘网幸见疏,吾土兼信美”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渴望,同时也对这片土地的美丽给予了高度评价。接着,“野风香落梅,深竹照流水”两句,通过嗅觉和视觉的双重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清新与和谐之美,梅花的香气与竹影倒映在流动的溪水中,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最后,“昨来忽晴阴,浮生正如此”两句,诗人以自然界的天气变化来比喻人生的无常,暗示了生命短暂而又多变的本质。“犹持入山心,逦迤向城市”则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繁华都市,心中仍怀有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热爱,体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心灵境界,是一首富有诗意与哲思的作品。

厉鹗

201首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绂在浙江主持乡试时,看到厉鹗的试卷,大为欣赏。厉鹗于该年考中举人。进京以后,以诗为汤右曾所赏识,但未能考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为浙江巡抚程元章推荐,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由于考试过程中,误将《论》置于《诗》前,以不合程式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厉鹗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在词派问题上,他推崇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贬低辛弃疾等人的北宗。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他主张在艺术特点上,词应该是幽隽清绮,婉约淡冷;作品蕴意上,词要适度表达作者纯正的情感,寄以不含俗态的清高志性。他与查为仁合编的《绝妙好词笺》成为继朱彝尊《词综》之后推崇南宋词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另外,厉鹗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他与杭世骏齐名,《清代学者象传》中称其:“为诗精深峭洁,截断众流,于新城(王士祯)、秀水(朱彝尊)外自树一帜。”厉鹗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又字雄飞,、南湖花隐等,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