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

西
写景
秋景
地点
烟雨楼
秋天
怀古
山水

译文

净玉塔前的风景美丽,晴日下金锅旁的波澜壮阔。
把一切都收拾进一楼的空间里,唯独少了远处几座青山的点缀。
望向苍茫的大地和黄色的树林,酒后的灵魂在寒冷的吴地天空中独自徘徊。
在柳树旁还有我系的五湖之船,它在西湖烟雨中渐行渐远。

赏析

这首《西江月·秋晚同嶰谷登烟雨楼》由清代诗人厉鹗所作,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登楼远眺的景象,充满了深秋的萧瑟与宁静之美。首句“净玉塔前风色”,以“净玉”形容塔身的洁白无瑕,加之“风色”二字,不仅描绘了塔前微风拂过的情景,也暗示了空气的清新与宁静。接着“销金锅畔晴澜”,以“销金锅”比喻水面波光粼粼,如同熔化的金子般闪耀,而“晴澜”则点明了天气晴朗,水面上泛起的波纹如镜面一般平滑。“都来收拾一楼闲,只少青山数点。”这两句将视角拉回楼内,仿佛是在说,这楼中的一切都是精心布置的,只缺了几座山峰作为点缀。这里的“闲”字,既指楼内的清静,也暗含了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缺失。接下来,“望眼苍黄越树,醉魂清冷吴天。”这两句通过视觉和情感的双重描绘,展现了诗人站在楼上远眺时的感受。远处的树木在秋风中显得苍黄,而天空则因远离尘嚣而显得格外清冷。这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内心世界的反思。最后,“柳边犹系五湖船,西子烟中去远。”诗人以“五湖船”象征着自由与远方,而“西子烟中去远”则是对古代美女西施的隐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清代词作中的佳品。

厉鹗

201首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绂在浙江主持乡试时,看到厉鹗的试卷,大为欣赏。厉鹗于该年考中举人。进京以后,以诗为汤右曾所赏识,但未能考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为浙江巡抚程元章推荐,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由于考试过程中,误将《论》置于《诗》前,以不合程式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厉鹗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在词派问题上,他推崇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贬低辛弃疾等人的北宗。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他主张在艺术特点上,词应该是幽隽清绮,婉约淡冷;作品蕴意上,词要适度表达作者纯正的情感,寄以不含俗态的清高志性。他与查为仁合编的《绝妙好词笺》成为继朱彝尊《词综》之后推崇南宋词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另外,厉鹗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他与杭世骏齐名,《清代学者象传》中称其:“为诗精深峭洁,截断众流,于新城(王士祯)、秀水(朱彝尊)外自树一帜。”厉鹗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又字雄飞,、南湖花隐等,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