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
雷
瘴
地
风
霜
早
,
温
天
气
候
催
。
穷
冬
不
见
雪
,
正
月
已
闻
雷
。
震
蛰
虫
蛇
出
,
惊
枯
草
木
开
。
空
馀
客
方
寸
,
依
旧
似
寒
灰
。
写景
节气
冬日
咏物
情感
怀乡
译文
瘴气弥漫的地方,风霜来得更早,温暖的气候催生万物。
寒冬时节没有见到雪,而到了正月却已经听到了雷声。
春雷震动,冬眠的虫蛇开始出动,惊醒了枯萎的草木,使它们重新开放。
只有我这颗客居的心,依旧像寒灰一样,无法像万物一样恢复生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末春初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对气候变迁的观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更新的感悟。“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两句写出了冬日严寒渐渐减退,天气开始回暖的景象。“瘴地”指的是边远的地方,“风霜”形容严寒的气候,而“温天气候催”则暗示春意初露。“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这两句表达了对自然界异常现象的观察。通常冬季应当下雪,但此时却未见雪花,反而在农历正月即听到了雷声,这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描写了随着气候转暖,昆虫和爬行动物开始苏醒,枯萎的草木也似乎重新获得了生机。这里“震蛰”指的是春雷将蛰伏于地下之生物唤醒。“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则是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尽管万物复苏,但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尚未充分展现出生机,故有“似寒灰”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更新和时光流转的深刻体悟。
白居易
2943首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后雁字十九首(其七)
明末清初·王夫之
湘岸临潭帖,天山拓汉铭。为谁修楚史,自解注禽经。语雀羞刑牍,言鹦笑说铃。挥毫千里泻,腕脱不曾停。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