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宿
亲情。
生活劝诫。
民间风俗。

译文

到了吃饭的时间,居家过日子最需要勤劳。
不要无所事事地到处闲逛,不回家。回家后如果劳作不够,会受到父亲的责备和嫌弃。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十二时行孝文》中的第三篇,主题围绕着孝道与家庭责任展开。诗中强调了在特定时间(食辰)内,作为家庭成员应尽到的职责和义务,尤其是对父母的照顾与陪伴。“食时辰,居家治务最须勤。” 这句点明了在用餐时刻,家庭成员应当积极参与家务,展现勤劳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也暗含了对家庭成员间相互支持、共同分担家务的期待。“无事等閒莫外宿,归来劳费父嫌憎。” 这两句则进一步阐述了孝顺之道。它告诫人们,在没有特殊事情的情况下,不应轻易在外留宿,而应尽早回家,避免给父母带来不必要的担忧和劳累。这样的行为体现了对父母的关心和尊重,是孝道的具体实践。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传达了对孝敬父母、尽家庭责任的重要性的强调,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孝”的核心价值观。

白居易

2943首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