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
张
别
驾
新
斋
世
业
传
圭
组
,
江
城
佐
股
肱
。
高
斋
徵
学
问
,
虚
薄
滥
先
登
。
讲
论
陪
诸
子
,
文
章
得
旧
朋
。
士
元
多
赏
激
,
衰
病
恨
无
能
。
送别
咏史
友人之间情谊
学问和学问家
自身感悟
悔恨
译文
家族传承的官职如玉圭和丝带,我在江城辅佐重要官员。
在高雅的书斋中寻求学问,我却因才疏学浅而有幸居于前列。
与学者们讨论学问,通过文章结交老朋友。
士元对我赞赏有加,但我的疾病和衰老让我遗憾无法有所作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朋友宴会上所体验到的情感与景象。"世业传圭组,江城佐股肱"表明了作者对家族和社会地位的自豪,以及他在江城中担任重要职务的角色。"高斋徵学问,虚薄滥先登"则显示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他在高阁之上探索学问,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高度的态度。"讲论陪诸子,文章得旧朋"表明他与同辈或后学的交流和讨论,以及通过文学作品赢得了旧友的赞赏。"士元多赏激,衰病恨无能"则透露出作者对才能未被充分发挥的遗憾,他可能因为生病而感到沮丧,对于自身才华未能得到更好展现表示惋惜。整首诗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学问、文学和个人才能的重视,以及对社会地位和个人抱负的反思。
孟浩然
266首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