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丱
须
知
·
祭
祀
篇
文
王
御
家
邦
,
风
化
必
自
迩
。
采
繁
夫
人
职
,
专
言
奉
祭
祀
。
洪
惟
祖
先
心
,
贵
得
贤
后
嗣
。
匪
取
一
时
孝
,
觊
其
能
事
死
。
盖
自
平
生
来
,
功
行
勤
积
累
。
防
范
不
敢
违
,
贻
厥
作
基
址
。
子
孙
洎
有
室
,
懵
不
知
此
理
。
燕
饮
恣
欢
谑
,
口
腹
纵
奢
靡
。
霜
降
雨
露
濡
,
怆
惕
昧
所
履
。
故
其
临
祭
时
,
倦
色
成
跛
倚
。
酣
歌
或
笑
呼
,
愤
怒
或
笞
捶
。
不
恤
祭
如
在
,
大
似
不
得
已
。
祖
先
必
吐
之
,
岂
复
锡
繁
祉
。
我
劝
世
间
人
,
于
此
莫
轻
视
。
春
秋
祭
享
间
,
斋
戒
先
恭
己
。
忧
思
动
哀
慕
,
虔
谨
具
芳
美
。
时
物
堪
荐
新
,
当
如
奉
甘
旨
。
饾
饤
乎
自
供
,
焉
可
使
奴
婢
。
扫
除
蠲
秽
杂
,
涤
灌
去
尘
滓
。
馨
香
出
釜
甑
,
滋
味
登
簠
簋
。
勿
为
贫
故
约
,
勿
为
富
故
侈
。
丰
俭
或
有
常
,
不
可
变
其
轨
。
以
此
奉
吾
先
,
神
灵
必
欢
喜
。
绵
绵
百
世
后
,
馀
庆
何
能
弭
。
祭祀文化
伦理道德
怀古哲理
祭祀准备
恭敬
孝道
赏析
这首诗《童丱须知·祭祀篇》由宋代史浩所作,通过文王治国与祭祀祖先的故事,强调了祭祀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对后世子孙的影响。诗中以文王为例,说明治理国家和家庭的重要原则是道德教化从近处做起,强调了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文王如何亲自参与家庭事务,特别是祭祀祖先,体现了他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他深知贤良后代的重要性,认为孝顺不应仅限于一时,而应贯穿一生,且要注重积累功德。这种对家族责任的深刻理解,最终影响到了他的子孙,让他们在祭祀时能够表现出应有的庄重和敬畏之心。然而,诗的后半部分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孙们逐渐忽视了这些传统和教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放纵享乐,忽视了祭祀的重要性。这种行为导致他们在祭祀时表现得疲惫不堪,甚至在仪式中表现出不敬的态度。诗中警告说,这样的行为会受到祖先的谴责,无法得到祖先的福佑。最后,诗人呼吁世人,无论是祭祀还是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应保持恭敬和谨慎的态度,遵循适当的礼仪和节制,这样才能得到神灵的欢喜,并为家族带来长久的福祉。诗中强调了传统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品德和社会秩序的积极影响。总之,《童丱须知·祭祀篇》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深刻地阐述了祭祀礼仪的价值,以及它在维护社会道德和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史浩
652首
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基,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