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雪
写景
怀旧抒情
春光赞美
梅花
历史怀念

赏析

这首《摸鱼儿·早春雪后柬云臣》是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词中描绘了早春雪后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静谧与生机。开篇“雪初乾、银僵玉偃”,描绘了雪后大地的景象,银白的雪覆盖着万物,仿佛一切都被冻结,呈现出一种静穆之美。“冰牙犹挂檐霤”则进一步描绘了雪融化后形成的冰晶,挂在屋檐下,晶莹剔透,增添了几分寒意。接着,“㶁㶁春泥连巷陌,间者阔焉何久”两句,通过声音和视觉的对比,表现了雪后春泥的湿润与巷陌的空旷,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等待的漫长。“君知否。闻说道、还京节镇喧刁斗”转而提及边关的战事,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与担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鼍吟兕吼”、“万斛馀皇,千群组练,将压大江口”等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激烈与紧张,展现了词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吾老矣,那顾涛飞山走”一句,表达了词人年老体衰,不再关心外界的纷扰,只想在自然中寻找宁静与自我解脱。“长自寻花问柳”则透露出词人对生活的态度,即使在艰难时局中,仍能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欣赏。“春光满眼原非恶,况值小梅红逗”两句,赞美春天的美好,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发现生活的乐趣与希望。“箫管奏。只可惜、檀槽金缕人非旧”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感慨。最后,“催成皓首。待三市月华,六街灯放,同饮夜桥酒”则是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希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能够与友人一同享受生活的美好,共同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整首词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社会动荡的忧虑,更有对友情与生活的深情呼唤,展现了陈维崧深厚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题王元章画梅花
元·熊梦祥
水影晴光为写神,当时已是失天真。一从残角吹新曲,几向寒溪觅故人。缟袂归来犹有月,佩环飞去更无尘。莫言醉魄空离落,信把和羹属大臣。
渔洋探梅归自东西横塘作
明末清初·屈大均
山寒寻未得,一树忽临溪。光透松间雪,香生石上泥。莺声留客久,鹭影逐人低。随意穿桥去,横塘东复西。
春日馆中即事五首(其四)
宋·王安中
元夕嬉游遍海涯,上林风物弄年华。馀霙堕柳高低舞,香蜡封梅早晚花。
雪中感怀(其二)
明·谢榛
天教强健老年身,自觉诗成调转新。三晋关河无旅雁,万家风雪几愁人。樽中醴酒堪怀古,笛里梅花未是春。形胜肯淹青玉杖,乾坤何愧白纶巾。
人日(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陈肇兴
隔年还避贼,此日又逢人。破屋荆榛地,儒冠老病身。梅花千岭雪,刺竹一篱春。不敢登高望,烽烟处处匀。
姑苏阻雪用郑于汉韵奉寄
明·林廷模
朔风吹雪满苏台,羁旅愁肠日几回。梅寄陇头凭驿使,桃开洞口忆天台。王郎剡曲辜兰棹,天女空中碎玉钗。却笑长安贫杜甫,门前风雨更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