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
仙
歌
·
夏
夜
憺
园
隔
水
闻
笛
灯
青
凤
胫
,
正
参
差
齐
点
。
屈
戍
玲
珑
带
愁
掩
。
恰
濛
濛
、
天
水
浸
赤
阑
桥
,
人
不
寐
,
梦
到
空
园
偏
魇
。
笛
声
何
处
响
,
乍
有
还
无
,
似
在
荷
深
那
边
槛
。
隔
水
倍
清
苍
,
竹
脆
弦
轻
,
更
潭
子
、
鸭
头
新
染
。
才
摹
得
风
前
不
多
声
,
又
撺
入
伊
州
,
小
秦
王
犯
。
山水写景
夏天
音乐
声音
婉约
情感
夜景
传唱歌曲
赏析
此曲描绘了一幅夏夜隔水听笛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古典韵味和细腻的情感表达。首先,"灯青凤胫"以独特的视觉意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正参差齐点"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和谐。接下来的"屈戍玲珑带愁掩",通过描述门环的精致与愁绪的交织,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恰濛濛、天水浸赤阑桥",以天水交融的景象,映衬出主人公对远方的思念与向往。"人不寐,梦到空园偏魇",将读者带入一个梦境与现实交织的世界,表达了主人公在梦中与现实中的矛盾与挣扎。"笛声何处响,乍有还无",通过笛声的忽隐忽现,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动态美。"似在荷深那边槛",将听觉体验与视觉想象结合,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荷叶的摇曳与笛声的悠扬。"隔水倍清苍,竹脆弦轻",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水边环境的清幽与竹笛声音的纯净。"更潭子、鸭头新染",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水面的颜色变化,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层次感。"才摹得风前不多声,又撺入伊州,小秦王犯",通过音乐的变换,展现了不同风格的乐曲,丰富了听觉体验,同时也寓意着情感的起伏与变化。整体而言,这首《洞仙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夜隔水听笛的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内心情感的探索以及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