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
次
石
门
小
邑
一
江
明
,
江
头
鹳
自
鸣
。
那
堪
今
夜
雨
,
独
宿
语
儿
城
。
作
客
年
空
老
,
依
人
气
未
平
。
此
乡
烽
火
后
,
户
户
?
衣
声
。
写景抒情
地点
情感表达
怀乡思人
战争描述
秋天景色
独宿经历
自然
声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经过石门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浓郁的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首联“小邑一江明,江头鹳自鸣”,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孤寂的画面:小城旁的一江水清澈明亮,江边的鹳鸟独自鸣叫。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小邑”与“一江明”的对比,以及鹳鸟的孤独鸣叫,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颔联“那堪今夜雨,独宿语儿城”,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面对即将到来的夜晚,预感到将有一场雨降临,而他只能独自一人在“语儿城”中度过。这里的“那堪”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即将来临的孤独和困难的无奈与忧虑,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颈联“作客年空老,依人气未平”,则直接揭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作为客居他乡的人,诗人感叹岁月流逝,自己却一事无成,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现状的不满。“依人气未平”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环境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不甘。尾联“此乡烽火后,户户?衣声”,将视角转向了社会的动荡与变迁。在经历了战争之后,诗人看到了乡间百姓生活的艰辛与苦难,“户户?衣声”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战后重建家园、恢复生活的艰难情景。这一句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也体现了诗人对普通民众生活境遇的关注与同情。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怀。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