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抒情
边塞
写词写作
悼亡
回忆
赞语

赏析

这首《满江红》是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的“怅怅词五首”之一,展现了词人对文人生活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感慨。词中以“腰綵唇朱,浑妆就、腐儒花靥”开篇,描绘了一幅文人雅士装扮入时、风流倜傥的画面,但随即笔锋一转,“堪喷饭、骚肠赋骨,也来帖括”,讽刺了文人虽才华横溢,却往往陷入科举考试的束缚,不得不为功名利禄而忙碌。接下来,“儿辈不关诗酒事,乃公偶堕文章劫”,表达了对文人追求功名的无奈与讽刺。“看他年、百队罽如霞,夔州猎”一句,预示着未来的文人将如同猎场上斑斓的雉鸡,四处奔波,寻求机遇。接着,“缃千卷,浇元蝶。螺千缚,漂丹蒻”描绘了文人们在书海中沉浮,如同蝴蝶在花间飞舞,又似螺蛳在水中漂浮,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也扶风歌弹,陈留花镊”则进一步展示了文人在不同场合的表演与交际,无论是高雅的音乐还是世俗的娱乐,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栀子街前捎粉盗,凤凰桥下薰香侠”则通过具体的场景,展现了文人生活中的琐碎与复杂,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有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妥协。最后,“更偏军、夜绕甑山城,师常捷”一句,可能暗含了对文人参与军事行动或政治斗争的讽刺,暗示了文人不仅要在文坛上竞争,还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政治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文人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陈维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巡边宿岩昌驿
明·王云凤
病馀强起一巡边,古驿无人但野烟。药裹自煎红榾柮,茶铛还汲碧潺湲。波涛声送床边雨,星斗光悬屋里天。欲吊忠魂何处冢,空留名姓自山川。
岐州安西门
唐·吴融
安西门外彻安西,一百年前断鼓鼙。犬解人歌曾入唱,马称龙子几来嘶。自从辽水烟尘起,更到涂山道路迷。今日登临须下泪,行人无个草萋萋。
徐松涛御史(其一)
清·钱澄之
清秋天外一鸿嘶,万事伤心日落西。坎路情痴潘岳子,出关肠断伯鸾妻。麻鞋野阔迷风雨,牛尾江喧乱鼓鼙。但得追随拚负杖,白云深处好提携!
赠辽左故人三首(其一)
明末清初·吴伟业
诏书切责罢三公,千里驱车向大东。曾募流移耕塞下,岂迁豪杰实关中?桑麻亭障行人断,松杏山河战骨空。此去累臣闻鬼哭,可无杯酒酹西风!
满江红·奉题岳忠武王画象,用满江红原韵,四首(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奭良
激越声情,都不觉、风销雨歇。瞻遗像、清高顾视,文谟武烈。直指雕戈初出日,明光铁甲中宵月。只黄龙、未饮玉先沈,昆吾切。身可洒,边荒雪。心上事,匈奴灭。问中朝忆否,金瓯完缺。.....
邻女幼归儒家因婿无籍沦于塞下闻而有感
清·王慧
曾向邻居共疑纱,裁云咏絮斗芳华。香沾绣帙同分线,春暖妆台互送花。漫说罗敷原有婿,可怜蔡琰竟无家。于今辫发垂双耳,紫塞斜阳泣暮笳。
从军诗五首(其二)
魏晋·王粲
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我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泛舟盖长川,陈卒被隰埛。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恋情。拊衿倚舟樯,眷眷思邺城。哀彼东山人,喟然感鹳鸣。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恒宁。昔.....
伤我明所用不得人致有今日之祸(其一)
明·张家玉
徵兵转饷日何穷,少府金钱尽废供。不见犁庭歼丑虏,惟闻弃甲走元戎。摧残禁苑煤山火,零落朝仪建业钟。遥忆鼎湖兼雪窖,忠魂曾有几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