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
线
抒情
咏物
写佛
写心情
女性情感
思乡
思念
怀古

赏析

这首《高阳台·绣佛》是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词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绣佛的场景与情感。词的开篇“拓尽翎毛,刺完花卉”,生动地展现了绣佛时的精细与耐心,翎毛与花卉的描绘,既展现了技艺的精湛,也暗示了对佛像的虔诚与敬畏。接着,“生憎满帧春愁”一句,巧妙地将绣佛的场景与个人的情感相融合,春愁二字,不仅描绘了季节的特征,更暗含了创作过程中的孤独与寂寞。“一事萦怀,才忘又到心头”则进一步揭示了创作过程中思绪的流转与复杂,每一次放下,都是为了再次拾起,这种反复的过程,既是技艺的磨练,也是心灵的洗礼。“济尼索绣鬘陀像,猛思量、此诺须酬”表达了对佛像的尊重与承诺,绣佛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信仰的寄托与内心的呼唤。接下来的“砑缭绫,香要先熏,样要亲钩”,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绣佛的每一个步骤,从选材到制作,都充满了对完美的追求和对佛的敬仰。“配匀五色长生缕,记鸯摩夙业,迦叶前游”则将绣佛与佛教的教义相结合,通过五色长生缕的搭配,联想到佛陀的过去生与未来生,体现了对生命轮回的思考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䌥线飞针,盈盈分外纤柔”描绘了绣佛时的技巧与美感,飞针走线之间,展现出的不仅是技艺的高超,更是情感的细腻与温柔。“狂夫悄问侬何愿,晕春酥、忍笑凝眸”则是词人内心世界的流露,面对旁人的询问,词人以微笑回应,这份平静与从容,是对自我情感的掌控,也是对创作过程的一种超越。最后,“且添他,幡盖飘飏,水月空幽”以动态的画面收尾,幡盖随风飘扬,水月映照着空灵的世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既是对绣佛过程的总结,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抒发。整首词通过对绣佛这一行为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技艺之美,更蕴含了深邃的情感与哲理,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玉女庙
唐·吴融
九清何日降仙霓,掩映荒祠路欲迷。愁黛不开山浅浅,离心长在草萋萋。檐横渌派王馀掷,窗袅红枝杜宇啼。若得洗头盆置此,靓妆无复碧莲西。
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
唐·白居易
怅望慈恩三月尽,紫桐花落鸟关关。诚知曲水春相忆,其奈长沙老未还。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谁言南国无霜雪,尽在愁人鬓发间。
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
唐·王维
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繁。声连鳷鹊观,色暗凤凰原。细柳疏高阁,轻槐落洞门。九衢行欲断,万井寂无喧。忽有愁霖唱,更陈多露言。平原思令弟,康乐谢贤昆。逸兴方三接,衰颜强七奔。相.....
秋日集汝申使君喜雨作时潘生对奕久之
明·胡应麟
淅沥寒声绕画墙,高梧飞叶半银床。珠帘乍卷三秋色,玉局徐生五夜凉。南国蕙兰应被野,西郊禾黍渐登场。酣歌不是耽行乐,二顷城头有汶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