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
便
怀旧
抒情
写景
节日
元宵
爱情
思念
情感
思乡
怀古
春天

赏析

这首《十二时·偶忆》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描绘了一幅细腻而哀愁的画面,通过绵绵春雨、销魂天气、孤客心境、往事回忆以及季节变换的景象,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感慨。开篇“绵濛二月如酥雨”,以轻柔的春雨起笔,营造出一种温婉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做出销魂天气”,点明了这种天气对人心态的影响,引出下文的孤寂情绪。“更独客、冷清清地”一句,直接点出了词人的身份和处境,一个孤独的旅人在异乡的寒冷中,感受着内心的空虚与寂寞。“拚只向、红篝倚”表达了一种无奈与决绝,词人似乎在红炉旁寻求一丝温暖,但更多的是在自我安慰与逃避现实。“灯灺香焦,天寒酒醒”,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寂静与寒冷,以及酒醒后的清醒与孤独感。“往事难提起”,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法触及的遗憾。接下来,“想那日、元夜迷藏,禊日秋千,人在绿杨丝里”,通过回忆往昔的欢乐场景,反衬出当前的孤独与落寞。“更当初、戟门嬉戏”,追忆童年时代的无忧无虑,与现在的沧桑形成对比。“一部烟花轶记”,可能是指对过往美好记忆的珍藏与回味。“帘畔分钗,屏间惜曲,无限恹恹意”,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一种细腻的情感波动,表达了对过去的留恋与对现实的无奈。“便海棠月上,夜深谁放花睡”,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比喻,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最后,“奈几年、飘零羁旅,已隔千山万水”,道出了词人多年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艰辛与孤独。“昨岁铜街,记曾一见,隐隐卓金车子”,回忆起过去的一次偶然相遇,勾起了对过往的怀念。“恰柳花如梦,又早香输过矣”,以柳花的凋零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消逝,表达了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整体而言,《十二时·偶忆》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词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对当下孤独境遇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深刻思考,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和人韵
宋·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