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写景
田园
抒情
夏景
情感
思乡
湖光山色
捕鱼
劳作
生活描述

赏析

这首《满江红》描绘了江南夏日乡村的宁静与生机。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铜官山脚下,水流环绕,屋舍低矮,村门紧闭,水面澄清,垂柳依依,渔舟斜倚。月光下,渔网横江,歌声悠扬,一片和谐宁静的景象。词中“蹲鸱一顷,菰蒲百亩”描绘了农田与湿地的广阔,展现了农耕生活的景象。“矮屋村扉多蘸水,澄潭钓艇斜依柳”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自然之美。“恰月明、渔网截江来,歌铜斗”更是将月夜捕鱼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烟渐敛,笼鸦舅。雨又作,鸣鸠妇”描绘了天气变化的瞬间,烟雾散去,乌鸦归巢,随后雨声响起,斑鸠鸣叫,自然界的动态与和谐共生。接下来,“正湖风侧帽,林花堕酒”则将视线转向湖面与林间,微风吹动着行人的帽子,落花飘零,与饮酒的场景相映成趣,增添了诗情画意。最后,“戏就摊钱淮估语,闷思斫鲙吴娘手”描述了乡村集市的热闹与闲适,人们在摊位前讨价还价,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态度。“待明朝、重榨瓮头齑,呼溪友”则表达了词人对明天生活的期待,以及与溪边好友相聚的渴望,体现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整首词通过对江南乡村夏日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
踏莎行(其三)
宋·秦观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古歌
汉·两汉乐府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惜黄花慢·晴郊访菊
清·陈维崧
郭外烟林。趁板桥夹浦,迤逦秋寻。溪翁陇口,半畦嫩蕊,园丁屋角,数亩浓阴。离披开坼铺如锦,纵藻耀、偏觉萧森。选野岑。倚风藉草,隔涧捶琴。浊醪无伴孤斟。渐林霏小结,岩翠将沈。.....
春初夜书
宋·寇准
水国淹留岁月空,云山东去阻千重。欲令遥夜春愁薄,须赖黄醅腊酒浓。南浦有潮舂栅锁,西窗无睡怯岩钟。谁家几点畬田火,疑是残星挂远峰。
孟县道中(其一)
明·谢榛
村家农事毕,积雨漫成河。白聚野凫净,红垂秋柿多。年衰仍浪迹,转调是劳歌。一诵鹪鹩赋,归欤向薜萝。
拟古诗八首(其六)
南北朝·鲍照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