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中
花
·
雨
中
看
桃
花
丝
丝
春
雨
催
侬
去
,
依
依
人
柳
留
侬
住
。
住
也
无
聊
,
去
还
有
恨
,
去
住
浑
无
据
。
今
岁
桃
花
千
百
树
,
去
年
人
面
应
非
故
。
万
点
胭
脂
,
一
行
清
泪
,
总
是
消
魂
处
。
写景
写花
桃花
情感
离别
怀古
春景
春雨
咏物
赏析
这首《雨中花·雨中看桃花》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词人面对春雨与桃花时的复杂心情。词的上片“丝丝春雨催侬去,依依人柳留侬住。”以春雨与柳树的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春雨轻柔地催促着词人前行,而柳树则深情地挽留,形成了一种既想离开又舍不得的微妙情感状态。下片“住也无聊,去还有恨,去住浑无据。”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无论是停留还是离去,都让人感到无聊和遗憾,没有明确的方向和依据,体现了词人在面对选择时的迷茫和痛苦。最后,“今岁桃花千百树,去年人面应非故。万点胭脂,一行清泪,总是消魂处。”将焦点转向桃花,通过对比今昔,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桃花依旧盛开,但去年的人却已不在,引发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哀愁。万点胭脂比喻桃花的鲜艳,一行清泪则是词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而又略带伤感的画面。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词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也有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充满了深沉的哲思和浓郁的情感色彩。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