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美
人
·
端
午
闺
词
四
首
(
其
四
)
年
年
竞
渡
喧
歌
唱
,
雪
屋
崩
银
浪
。
如
今
不
见
木
兰
桡
,
门
掩
一
庭
微
雨
读
离
骚
。
风
前
皓
腕
缠
红
缕
,
往
事
依
稀
数
。
多
时
忘
却
辟
兵
符
,
今
岁
重
新
提
起
暗
嗟
吁
。
节日
闺怨
抒情
怀旧
读书
惜时
赏析
这首《虞美人·端午闺词四首(其四)》由清代诗人陈维崧创作,描绘了端午节期间女子在闺房中度过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和细腻的情感表达。首句“年年竞渡喧歌唱,雪屋崩银浪”描绘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通过“雪屋崩银浪”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龙舟划过水面时激起的壮观波浪,同时也暗示了端午节的热烈气氛。接着,“如今不见木兰桡,门掩一庭微雨读离骚”则转向了女子在家中独自度过的端午节。这里的“木兰桡”指的是古代女子用来划船的工具,与龙舟竞渡形成对比,暗示了女子无法参与传统活动的遗憾。而“门掩一庭微雨”则营造了一种静谧、略带忧郁的氛围,女子在细雨中独自阅读屈原的《离骚》,表达了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风前皓腕缠红缕,往事依稀数”进一步描绘了女子在端午节期间的动作——她可能是在手腕上缠绕着红色的丝线,这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寓意驱邪避祸。这一动作勾起了她对过往岁月的回忆,暗示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最后,“多时忘却辟兵符,今岁重新提起暗嗟吁”表达了女子对传统习俗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她曾经忘记了那些用于辟邪的“辟兵符”,但在这一年重新想起,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叹息,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孤独生活的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词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在传统节日中的情感世界,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缅怀,也蕴含着对个人生活境遇的深刻思考。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怀刘京叔
元·曹之谦
奕世金兰契,于今只有君。英才殊落落,馀子漫纷纷。一别几春草,相思空暮云。何时展良觌,把酒共论文。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百字令·海棠
清·杨继端
彩丝谁绾,似红儿待聘,锦帏春锁。粉本燕支争画到,无比轻盈婀娜。弱不经风,娇还带雨,春有痕难裹。玉纤摘去,绛雪飞上钗朵。早又时节中和,清明渐近,香减熏奁火。欲系好春无气力,.....
赠曾一轩
宋·文天祥
磨蝎之宫星见斗,簸之扬之箕有口。昌黎安身坡立命,谤毁平生无不有。我有斗度限所经,适然天尾来临丑。虽非终身事干涉,一年贝锦纷杂糅。吾家禄书成巨编,往往日者迷几先。惟有一轩曾.....
闭关
唐·白居易
我心忘世久,世亦不我干。遂成一无事,因得长掩关。掩关来几时,髣髴二三年。著书已盈帙,生子欲能言。始悟身向老,复悲世多艰。回顾趋时者,役役尘壤间。岁暮竟何得,不如且安闲。
羽可舍人书来,寄示新刻诗文集并惠春兰,赋谢
清·刘绎
春意入新诗,言念层山麓。忽得山中书,清芬溢简牍。开缄见故人,情意遥相属。别久话弥长,缕缕盈篇幅。裒然大集富,迩来见新续。连宵正披吟,鲁鱼时碍目。重承善本贻,字字朗珠玉。想.....
寄芸敏京师
清·陈书(伯初)
北雁不来秋雨稀,湖云衔日游人归。轩窗卧愁诗又瘦,稻粱晚熟螯难肥。去年花黄蝴蝶飞,登堂别君觞交挥。诗书制序石林至,丰采映壁如云翚。我今不乐辞庭闱,君复流连淹帝畿。僧房独榻亦.....
题蔡济忠所摹御府米帖
宋·张孝祥
生前官职但执戟,身后一字万金直。当时雷霆下收拾,世间不复有遗逸。上清虚皇手自择,编星为囊云作笈。流铃掷火守护密,君从何处见真迹。知君定通玉帝籍,太微垣中赐馀墨。龙腾虎卧摹.....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