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
写景抒情
写人怀古
咏物
读书

赏析

这首《偷声木兰花·题关东席端伯小像》是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通过描绘一幅小像,展现了对席端伯的深情与敬仰。开篇“画师要写萧疏意,先画绿杨丝踠地”,以画师为引子,点明了创作的主题——萧疏之感。绿杨丝踠地,既描绘了画面上绿杨轻柔垂地的景象,也暗喻了画中人物的超凡脱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接着,“斑竹阑干,傍倚高人兴邈然”两句,进一步刻画了小像周围环境的雅致与人物的高洁。斑竹栏杆,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更象征着文人雅士的风骨。高人兴邈然,则直接赞美了席端伯的高尚情操和深远的志趣。“五侯七贵枌榆盛,家本辽阳争借问”两句,通过对比,凸显了席端伯不同于权贵的独立人格。五侯七贵代表着权势与富贵,枌榆盛则指家乡的繁盛,但席端伯却选择远离这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里借问,表达了对席端伯独特选择的敬佩与好奇。最后,“总不关渠,只爱荷香扑异书”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荷香扑异书,既是对席端伯喜爱读书、追求知识的赞美,也是对他内心世界的美好描绘。总不关渠,强调了席端伯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的隔绝,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与精神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席端伯小像的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品格与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词人对其的崇敬之情。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