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殿
咏物
写植物
写色香味
借物抒情
赞美
品题
读书

赏析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胡应麟所作,名为《诘旦用孺太史亦以赋茄古体至余读之清思道发更赋排律二章章十二韵》(其一)。诗中以“茄”这一极为普通的植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诗的开篇即点明了“茄”的地位与特性:“弱植悭词赋,微名昧典坟。”弱小的植株难以承载华丽的词藻,微不足道的名声难以融入深奥的典籍之中。接着,诗人以“岩廊新蔽芾,陇亩旧耕耘”描绘了“茄”在自然界的生长环境,既在高耸的岩壁间崭露头角,又在广阔的田野里默默耕耘,展现了其生命力的顽强与适应力的广泛。“灌溉人工洽,栽培帝眷勤。”这两句赞美了人类对“茄”的培育与照料,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接下来,“先春芽甲拆,首夏叶纷纭”描绘了“茄”从萌芽到繁茂的生长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季节更迭中的生命活力。“色借青绫被,光欺白练裙。”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茄”的色泽与质地与丝绸相比较,既突出了其外观的美丽,也暗示了其内在品质的珍贵。随后,“甘浆笼紫电,嘉实抱玄云”则进一步描绘了“茄”的果实,不仅甘甜如蜜,而且形态独特,仿佛蕴含着神秘的力量。“下箸迷山蕨,登盘胜野芹。”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茄”的美味与独特之处,甚至超越了其他常见的野菜。接下来,“蹲鸱宁比芋,辟蠹谩同芸”则通过类比,进一步凸显了“茄”的独特价值与功能,不仅能够作为美食,还具有药用价值。“杏酪何年共,梅盐异代闻。”这两句通过历史的视角,表达了对“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识与欣赏,强调了其跨越时空的魅力。最后,“石渠根畅茂,金鼎味氤氲。”描绘了“茄”在烹饪中的应用场景,无论是作为食材还是调味品,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风味。“菌蠢聊谐俗,离披会出群。”这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茄”以情感与个性,表达了其在平凡中追求卓越的精神。最后,“遥怜百子殿,花照越罗纹。”以想象的方式,将“茄”与宫殿、丝绸等高贵元素联系起来,进一步提升了其形象的层次感与艺术性。整首诗通过对“茄”这一普通植物的细致描绘与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洞察与对自然美的高度赞赏。同时,通过巧妙的比喻与对比,诗人成功地将“茄”这一主题升华至更广泛的哲学与文化层面,体现了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与人文关怀。

猜您喜欢

羽可舍人书来,寄示新刻诗文集并惠春兰,赋谢
清·刘绎
春意入新诗,言念层山麓。忽得山中书,清芬溢简牍。开缄见故人,情意遥相属。别久话弥长,缕缕盈篇幅。裒然大集富,迩来见新续。连宵正披吟,鲁鱼时碍目。重承善本贻,字字朗珠玉。想.....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
恭纪恩赐诗(其十七)赐银套杯六小大各异以礼乐射御书数字别之
明·严嵩
银质金书六字文,酌时随量浅深分。贵同玉瓒藏为宝,德比醇醪饮自醺。
又赠上人(其三)
宋·周南
橙橘青时最有香,包山架后两番霜。上人梦里营诗思,比似看经僧更忙。
桐川儒学杂咏十七首(其十五)竹圃
明·周瑛
开园种修竹,竹实生何迟。玄云闭白日,凤凰正苦饥。
览从兄咸剑池编
宋·宋祁
竞爽吾宗属俊翘,凌云辞气剩飘飘。十年缔思轻伧赋,一骨评风压楚谣。纵玩书窗迷野马,长吟秋社续寒蜩。夫君自有何郎恨,枉使东阳臂肉销。
题小桥前新竹招客
唐·白居易
雁齿小红桥,垂檐低白屋。桥前何所有,苒苒新生竹。皮开坼褐锦,节露抽青玉。筠翠如可餐,粉霜不忍触。闲吟声未已,幽玩心难足。管领好风烟,轻欺凡草木。谁能有月夜,伴我林中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