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
写花
落花
秋天
婉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淡的离别之情和春夜的寂寞。"花边短笛",开篇即以独特的情境吸引读者,那些小巧的竹笛在花丛中吹奏着,似乎在诉说着某种孤独或是约定。接着"初结孤山约",表明这是一个开始,这个约定与那座孤独的山有关联。"雨悄风轻寒漠漠",这里的天气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而又萧索的氛围,似乎预示着某种不易觉察的情感变化。紧接着"翠镜秦鬟钗别",画面转向女子的装扮,翠绿的妆镜、古代妇女的发饰——秦鬟和钗,都在这里成为离别时刻的细节。而"同折幽芳怨摇落"则表达了共同经历过美好而又充满怨恨的情感,宛如花朵在风中摇曳、随之凋零。"素裳薄。重拈旧红萼",女子的衣着轻薄,她再次拿起那已经有些陈旧的红色花瓣,或许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一种回忆和留恋。"叹携手、转离索",这里的叹息和携手离别,以及那种无法挽留的无奈,都让人感受到诗中的情深意长。"料青禽、一梦春无几",这两句则将视角拉远到一种更宏大的时间尺度上。诗人通过观察那些翠绿色的鸟儿,意识到一个春天就像一场梦境一样短暂和易逝。"后夜相思,素蟾低照",在后来的夜晚,诗人陷入深深的相思之中,那圆月如同素白的蟾蜍,低垂地照亮了夜空。最后"谁扫花阴共酌",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一种怀念和向往。这里的人称代词“谁”让读者感到一种无奈和渺茫,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想要与人共享那份美好的愿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鲜活的自然景象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

王沂孙

69首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号碧山,又号中仙,因家住玉笥山,故又号玉笥山人,南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大约生活在1230年至1291年之间,曾任庆元路(路治今宁波鄞州)学正。王沂孙工词,风格接近周邦彦,含蓄深婉,如《花犯·苔梅》之类。其清峭处,又颇似姜夔,张炎说他“琢语峭拔,有(姜)白石意度”。尤以咏物为工,如《齐天乐·蝉》、《水龙吟·白莲》等,皆善于体会物象以寄托感慨。其词章法缜密,在宋末格律派词人中是一位有显著艺术个性的词家,与周密、张炎、蒋捷并称“宋末词坛四大家”。词集《碧山乐府》,一称《花外集》,收词60余首。主要词作有《天香·龙涎香》、《齐天乐·蝉》、《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眉妩·新月》、《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等中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辈大约与张炎相仿,入元后曾任庆元路学正。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