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
宿
写景
山水
咏物
抒情
爱情
赞美
赞颂
坚贞
节操

赏析

此诗《觅竹》由明代诗人李胜原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竹的喜爱与追求。首句“为爱君家千个竹”,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深情厚爱,仿佛竹子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植物,更是心灵的寄托。接下来,“吾庐欲致两三竿”则展现了诗人希望在自己的居所中也能拥有几竿竹子的愿望,竹子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象征着高洁和坚韧的品质。“不栽也恐令人俗,多觅何妨著地宽”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竹子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栽竹子会让人觉得生活庸俗,而多栽竹子则能拓宽空间,增添雅趣。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崇尚。“未拟丛中留凤宿,且看根下有龙蟠”则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竹子比作龙,暗示竹子不仅外表美丽,其内在也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同时,诗人并未打算让竹林成为凤凰栖息之所,而是欣赏其自然生长的状态,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命自由的向往。最后,“愿分风月归吟韵,共结坚盟到岁寒”表达了诗人希望与竹子共享风月,共同度过严寒,寓意着诗人与竹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赞美,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

猜您喜欢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