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
州
巴
歌
豆
子
山
,
打
瓦
鼓
。
扬
平
山
,
撒
白
雨
。
下
白
雨
,
取
龙
女
。
织
得
绢
,
二
丈
五
。
一
半
属
罗
江
,
一
半
属
玄
武
。
民间歌谣
写山
写雨
赏析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神话故事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豆子山,打瓦鼓。”这里的“豆子山”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名称,而“打瓦鼓”则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用来形容山间的回声或是某种自然的声音,给人一种强烈的视听冲击。“扬平山,撒白雨。”“扬平山”可能也是一个地名,“撒白雨”则描绘了一幅山上飘洒细雨的景象,这里的“白雨”或许指的是像雪一样纯净的雨水,增加了画面的诗意。“下白雨,取龙女。”这里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龙女”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与水有关,是一种美丽而神秘的存在。诗人通过这种超自然的元素,使得画面更加迷离而富有想象力。“织得绢,二丈五。”这一句转换了场景,从山雨到人间的劳作,“织得绢”表明有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工作,而“二丈五”的具体尺寸则增添了一丝现实感和细节的丰富。最后两句“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则是对这块土地的归属做了具体的划分,罗江和玄武可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环境或是行政区域,这种划分方式增加了诗歌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感。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地理描述、神话元素的引入以及劳作生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山区生活画卷。
猜您喜欢
泊金山寺二首十月将趋行在(其一)
明·王守仁
但过金山便一登,鸣钟出迓每劳僧。云涛石壁深龙窟,风雨楼台迥佛灯。难后诗怀全欲减,酒边孤兴尚堪凭。岩梯未用妨苔滑,曾踏天峰雪栈冰。
登煎茶岭绝顶云中遇雨(其一)
清·张问陶
云外疑无雨,肩舆出万山。那知披叆叇,犹自听潺湲。衣冷龙腥逼,梯危石骨顽。风雷不惊客,浩荡起眉间。
避地惠阳鼓峰用徐心远韵
宋·赵必?
收拾当年破敕黄,山中蕙帐梦魂香。风供松叶暖茶灶,云卧茆窗冻笔床。一雨鸣蛙乱深夜,数声啼鸟怨斜阳。风尘浩荡愁如海,怎得中山醉酒方。
乙酉九月从李元甫宫谕再登峄山
明·于慎行
旧隐名峰岱岳前,重扶秋雨上层颠。阴厓尚驻千春草,险磴争飞万木烟。河势遥分双白练,山形近作九青莲。狂来欲问巴渝客,得似华阳几洞天。
相和歌辞·神弦别曲
唐·李贺
巫山小女隔云别,松花春风山上发。绿盖独穿香径归,白马花竿前孑孑。蜀江风澹水如罗,堕兰谁泛相经过。南山桂树为君死,云衫残污红脂花。
西园为南庵翁题
明·谢榛
黯淡云低竹石间,奚童斸笋踏泥还。菜花春老西园雨,尽日亭台燕子閒。
幽芳记十六首(其十六)芭蕉
明·彭日贞
朱颜永寥绝,想像见红英。夜壑幽栖甚,无劳送雨声。
念奴娇(其二)
宋·蔡伸
岁华晼晚,念羁怀多感,佳会难卜。草草杯盘聊话旧,同剪西窗寒烛。翠袖笼香,双蛾敛恨,低按新翻曲。无情风雨,断肠更漏催促。匆匆归骑难留,鸾屏鸳被,忍良宵孤宿。回首幽欢成梦境,.....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