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使
广
鸿
写景
秋景
咏物
抒情
励志
读书
惜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天参加江西科举考试(秋闱)时的心境与感受。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首句“一天秋意满”点明了季节背景,秋天的韵味充盈于天地之间。接着“淡泊散微叆”描绘了秋日的宁静与淡雅,微霭轻绕,营造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诗人身处公馆,羁旅生活让他感到时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变化提醒着他时光的匆匆。“佳辰遘九日”写出了重阳节的庆祝,但“节物两冥昧”暗示了节日的气氛并未能带来内心的欢愉。东篱黄花的开放,似乎是对诗人自我存在状态的反问,是否真的“安在”。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将自己比作被天网笼罩的众生,被科举制度驱使着前行。白袍象征着科举士子的朴素形象,而“黑字蛇蚓态”则讽刺了文字的僵化与形式主义。面对成千上万的文书,诗人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仿佛负重前行。“妍媸属镜鉴,舛驳混铅黛”表达了对科举制度下人才评价标准的质疑,认为真正的才华与品德被表面的形式所掩盖。面对繁杂的文献,诗人感到思考的艰难与内心的疲惫。“皇心天广远,鸿泽海汪濊”赞美了皇帝的宽广胸怀与深远的恩泽,同时也表达了对时代和平盛世的向往。诗人意识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勇于磨砺自己的品德与才能。“谁能日锄耨,沃衍有荒秽”表达了对社会公正与教育公平的渴望,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成长的机会,避免知识与道德的荒芜。最后,“继今获小成,力学期大耐”表明了诗人对未来抱有信心,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他期待着未来国君臣民之间的和谐与辉煌,以及与志同道合之人的深厚友谊。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同时展现了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与追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反思,诗人传达了对科举制度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深切关注。

吴澄

99首
晚字伯清。[1-2] 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与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曾著《列子解》,今已佚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悯农二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自勉
宋·陆游
曩岁读隐书,妄意慕陶葛。芝房及乳石,日夜躬采掇。飞举固未能,死籍或可脱。那知事大谬,发齿将秃豁。神仙岂弃汝,正坐自迂阔。馀年尚努力,勿待烛见跋。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