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阳
前
一
日
林
希
平
民
部
招
饮
丛
桂
山
房
时
桃
花
与
菊
并
开
亦
奇
事
也
诗
纪
之
二
首
(
其
二
)
地
主
多
招
赏
,
花
神
故
献
奇
。
林
风
吹
旷
莽
,
海
月
照
涟
漪
。
秉
烛
因
清
夜
,
移
樽
傍
曲
池
。
茱
萸
明
日
酒
,
孰
与
此
中
宜
。
写景
咏物
秋节
写花
地点
抒情
佳节
菊花
写山
秉烛夜游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前一日,林希平民部在丛桂山房宴请宾客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人文雅集的和谐交融。首联“地主多招赏,花神故献奇”,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地主和花神赋予情感,表达了地主的热情好客以及花神对此次盛会的特别眷顾,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神秘的氛围。颔联“林风吹旷莽,海月照涟漪”,通过“林风”与“海月”的对比,描绘了一幅广阔而静谧的画面。林风的吹拂,让旷野显得更加辽阔;海月的映照,则为水面添上了波光粼粼的美丽。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也暗示了宴会环境的高雅与宁静。颈联“秉烛因清夜,移樽傍曲池”,进一步描绘了宴会的场景。在清朗的夜晚,宾客们手持蜡烛,围绕着弯弯曲曲的池塘,举杯畅饮,享受着这份难得的相聚时光。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宴会的欢乐气氛,也体现了主人对宾客的周到安排与细致考虑。尾联“茱萸明日酒,孰与此中宜”,以茱萸酒作为点睛之笔,预示着第二天的庆祝活动。此处不仅提到了传统习俗中的茱萸酒,更暗含了对此次聚会的留恋与期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相聚的憧憬。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捕捉了重阳节前一日宴会上的温馨氛围与自然美景,展现了明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猜您喜欢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
秋日圆明园即景
清·爱新觉罗·弘历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捲,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点绛唇(其十三)
宋·向子諲
今日重阳,强挼青蕊聊开宴。我家几甸。试上连辉观。忆着酺池,古塔烟霄半。愁心远。情随云乱。肠断江城雁。
乳源出水岩采雪花赠高士周孝廉诩
明末清初·屈大均
乳山多异卉,岁晏发寒林。不作冰霜色,谁知草木心。幽香盈石室,素影傍瑶琴。迟暮吾何惜,凭将答所钦。
题金陵天庆观钟阜轩
宋·贺铸
霞构云扉不著关,甍檐开处见人间。断墙废井连东第,白塔青松对北山。昨夜桂娥奔月去,经秋芝盖御风还。玉虚真籍家声在,再熟金桃愿一攀。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