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谌
首
座
归
永
嘉
万
变
相
应
一
句
通
,
十
二
年
来
已
无
口
。
别
余
遥
指
海
山
归
,
雁
荡
峰
作
师
子
吼
。
此
旨
明
明
不
覆
藏
,
冥
怀
自
乐
有
馀
光
。
曹
源
一
滴
流
千
古
,
宿
觉
徽
猷
振
大
唐
。
觌
面
家
风
人
若
问
,
钓
鱼
须
是
谢
三
郎
。
送别
哲理
山水
赞美
友情
赏析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守卓所作,名为《送谌首座归永嘉》。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佛法深邃理解与对友人的深厚情谊。首句“万变相应一句通”,以“万变”喻指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而“一句通”则代表了佛法的真理,即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佛法的真理始终不变,能够贯穿一切。这句诗体现了佛教中“万法归一”的思想,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十二年来已无口”,可能是指在过去的十二年里,诗人通过修行和悟道,已经达到了言语无法表达的境界,即达到了“无言”的状态。这反映了佛教中追求内心平静、超越语言束缚的修行目标。“别余遥指海山归,雁荡峰作师子吼”,这里使用了“海山”、“雁荡峰”和“师子吼”等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途的祝愿。海山象征着广阔的世界,雁荡峰则是具体的地点,而“师子吼”则比喻友人归途中的坚定和力量。整句话描绘了一幅友人踏遍千山万水,最终回到心灵的归宿之地的画面。“此旨明明不覆藏,冥怀自乐有馀光”,“此旨”指的是佛法的真谛,“不覆藏”意味着佛法的真理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隐藏。“冥怀自乐有馀光”则表达了对佛法智慧的内在喜悦和光明,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光明。“曹源一滴流千古,宿觉徽猷振大唐”,这里引用了佛教中的“曹源”故事,象征佛法的传承和影响。同时,“宿觉徽猷振大唐”则表达了佛法在唐代的繁荣和深远影响,暗示了佛法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最后,“觌面家风人若问,钓鱼须是谢三郎”,这句话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钓鱼,来比喻佛法的实践与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面对他人询问佛法时,诗人建议像谢三郎一样,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展现佛法的精神。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传播的重视。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送郑端公
唐·方干
圣主伫知宣室事,岂容才子滞长沙。随珠此去方酬德,赵璧当时误指瑕。骢马将离江浦月,绣衣却照禁中花。应怜寂寞沧洲客,烟汉尘泥相去赊。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