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
问
四
料
拣
因
而
颂
之
(
其
四
)
人
境
俱
不
夺
,
东
西
任
该
抹
。
七
九
六
十
三
,
相
逢
阿
喇
喇
。
禅意哲理
自然
数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随缘自在的生活态度。"人境俱不夺",意味着诗人的心境与外界环境和谐统一,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东西任该抹"则表达了诗人对事物变化无常的豁达态度,无论是东是西,都可随意抹去,象征着对得失的淡然。"七九六十三",数字的使用在这里可能寓意着某种循环或不变的真理,即无论经历多少轮回,最终都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相逢阿喇喇"则以口语化的表达,展现出诗人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仿佛在说,无论何时何地遇到谁,都是自然和谐的一部分。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佛教中追求内心平静、顺应自然、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猜您喜欢
證道歌(其三十七)
宋·释印肃
六般神通空不空,眼耳鼻舌身意同。无皮鼓子教谁打,古今分付与雷公。
偈颂一百五十首(其六十二)
宋·释心月
凛凛孤风藏不得,倒骑角虎出山来。大唐国里人无数,谷酒谷糟唤不回。唤得回,笑容未动,牙爪先开。
偈颂一百零一首(其八十四)
宋·释慧性
今朝四月初一,万像难逃影质。马祖升堂,百丈捲席。秘魔擎叉,鲁祖面壁。唤驴作马,虾跳不出。麒麟一角尖,乌龟三眼赤。
偈颂七十六首(其五十)
宋·释师观
今朝七月一,解夏半月日。摩挲拄杖子,笠头勤拂拭。狗子无佛性,一文也不直。
颂古二十一首(其二)
宋·释心月
各呈见解,互逞机锋。石火莫及,电光罔通。抛下拄杖而立,不同草草。拈起拄杖便行,亦岂匆匆。者里著得只眼,许你亲见庞公。
百字令.自述用东坡韵
明·郑士奇
先生拂袖,赋归来、曾见义熙人物。老去懒摇白羽,只爱青林石壁。坐引桐风,书研竹露,诗净峨嵋雪。山中皓首,那知世上豪杰。自笑痴兴还浓,紫芝采就,高咏林间发。午后松涛翻雪乳,片.....
拈古十四首(其十一)
宋·释法薰
云居打草惊蛇,雪峰开口见胆。保福独上高台,要且众眼难瞒。
扇子诗(其十八)
宋·李石
香积盂中玉粒圆,自然肥佛胜癯仙。万金有药元非病,一笑拈花却是禅。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