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宿
写景抒情
季节
情感表达
怀忧民情

赏析

这首诗《和新秋》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秋时节的景象与感受。首联“帘捲西山雨乍停,自知时节候虫声”,开篇即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一幅雨后初晴、秋虫鸣叫的景象。卷起的窗帘映衬着西山的轮廓,雨后的清新空气与虫鸣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这里的“自知时节”不仅指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感知,也暗含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颔联“新凉邂逅如佳客,残暑留连似宿酲”,进一步深化了对初秋的感受。新来的凉意如同不期而遇的贵客,给人带来惊喜与舒适;而残留的暑气则像是醉酒后的宿醉,既让人怀念又感疲惫。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对季节过渡时微妙情感的捕捉。颈联“可见韩檠灯下志,且怜班扇箧中情”,转而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同情。韩檠与班婕妤是古代文人墨客常提及的两位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文学创作与节俭美德。这里通过“灯下志”与“扇中情”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人追求理想与坚守节操精神的赞美与共鸣。尾联“若为解得吾民愠,更鼓南风一再行”,则展现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与思考。在诗人看来,如何解决百姓的疾苦,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他希望借助南风的力量,再次吹拂大地,寓意着通过某种方式来缓解民众的忧愁与苦难。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向往。整体而言,《和新秋》不仅描绘了初秋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李俊民

872首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猜您喜欢

早秋夜作
唐·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野兴四首(其一)
宋·陆游
来日无多去日遒,朱颜那肯为人留。檐声点滴无时雨,野气苍茫极目秋。朝出钓鱼来北渚,夜耕驱犊上西畴。此心所要常无愧,寂寞衡门死即休。
次韵和康丈真率之集
宋·林季仲
行步敧危老病身,胜游那敢厕荀陈。试思珠履三千客,何似风雩六七人。雪意迟疑终未决,诗筒来往莫辞频。晓窗新得东君讯,已放梅梢一点春。
饮黄池朱友龙舍
宋·董嗣杲
换舟入里港,那惧江风横。今夕月色朗,天下呈圆镜。小舣蕃庶乡,夜灯万星映。倏逢可人情,立论不失正。挥毫喜相誉,笔势自遒劲。酒壶不住荡,斟酌各取性。不强亦不辞,此醉颇入圣。江.....
壬寅新春
宋·陆游
半生常是道边人,岁晚初收事外身。浊酒一杯聊永日,小园三亩亦新春。尚无枕寄邯郸梦,那有衣沾京洛尘。门外烟波三百里,此心惟与白鸥亲。
大观四年春夏之交閒居无事触绪成咏得绝句五首(其五)
宋·李之仪
江南塞北遍曾游,一饭何方不可留。快箸旧尝便蛮耳,垂涎安得饫饘头。
归涂春晚(其三)
宋·杨冠卿
暂解征骖野水湄,卷衣上马夜何其。客愁政自不堪说,残月一声闻子规。
出游
宋·陆游
举世谁能伴我闲,出游随处一开颜。系船扛鼎将军庙,秣蹇流觞内史山。小市况经摇落后,高城回望莽苍间。归来灯火湖塘晚,指点柴门未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