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
便
励志
哲理
儒家思想

赏析

这首诗《成之夜谈省庭新事》是金末元初时期的李俊民所作,通过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道德与利益之间抉择的深刻思考。首先,“伟哉青云器,底蕴莫能见。”这两句诗赞美了那些深藏不露、拥有远大抱负的人,他们如同高挂的青云,其真正的才能和价值难以被轻易窥见。这反映了诗人对内在品质的重视,认为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表面之下。接着,“开口论利害,坐客服雄辩。”这里描绘了人们在讨论问题时的激烈与智慧,即使坐在一旁也能被说服,体现了辩论的魅力和影响力。这表明了诗人对于理性讨论和说服力的推崇,认为通过智慧的交流可以解决争端,达成共识。“汪汪江海量,气不许黄宪。”这一句将人比作江海,强调了胸怀的宽广和气度的宏大,不拘小节,不计个人得失。黄宪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此处暗含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像黄宪一样,拥有广阔的视野和高尚的品格。“从来布衣愿,一掷轻百万。”表达了普通人对于财富的态度,认为财富并非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展现出一种超脱物质的价值观。这反映出诗人对于精神追求的重视,认为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充实而非外在的物质积累。“投瓜必报琼,岂望在焚券。”这句话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比喻给予的回报应当与付出相称,不应期望得到过多的回报。这体现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中诚实守信原则的坚持。“虽承雨露恩,慷慨辄自献。”表现了在得到帮助或恩惠后,人们应慷慨地回馈社会,体现出一种感恩和奉献的精神。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倡导,认为个人的成功应该与社会的整体福祉相连。“与其便于已,孰若于国便。”这一句强调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主张在两者之间选择后者,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关注。“盖尝推此心,天下欲兼善。”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更多人,共同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努力。最后,“儒家惟有孟,日夜讲不倦。”引用儒家经典,提到孟子的不懈教诲,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这表明了诗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同,认为通过持续的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傥以利为利,请看货殖传。”作为结尾,诗人提出如果仅仅追求个人利益,那么可以参考《货殖列传》,即《史记》中记载的商贾之人的故事。这暗示了诗人对于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可能带来的后果的警示。综上所述,《成之夜谈省庭新事》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道德、利益、责任、教育等多个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的追求与思考。

李俊民

872首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