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
齿
离别送别
写人记事
秋节
咏史抒情
地方山水
写情感友情
战争边塞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名为《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不舍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友人能够得到提升和重用的喜悦。从诗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几部分:首先,诗人回忆起自己和朋友侯参谋当年一起考取功名的情景,都以少年英俊著称。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现在自己的牙齿已经不如往日坚固,而朋友也已显出老态。然后,诗人描述了自己与侯参谋重逢时的情形,他们在风尘中相遇,心情激动,彼此关切。诗人庆幸能够再次结交旧友,并且提到他们在东司的学习和游宴生活,是一段美好的回忆。随后,诗人描绘了侯参谋即将赴任河中幕的场景,他形容自然之美,如同深秋时节的渔家密布于树间,夜晚博弈时明亮的灯火,以及雪地中的樵夫和风中的僧侣。诗人的心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他对侯参谋能够得志所愿而感到欣慰,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舍和孤独。他回忆起过去的友谊和快乐时光,感叹人生易逝,难以长久。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侯参谋能够仕途顺利的祝福,并希望他能够大展才华,为国为民尽力。同时,他也表露了自己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通过对往昔时光的追忆和对朋友离别之情的抒发,展现了深沉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韩愈

424首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