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

(

)

便
怀旧友情的
惜时的
写山的
读书的
写水的
抒情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直沽舟次寄怀都下诸友人》(其二)。黄景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而著称,此诗同样体现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首联“读书击剑两无成,辞赋中年误马卿”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努力追求却未见成效的无奈与自嘲。读书与习武皆未达预期,辞赋创作也未能如愿,仿佛在中年时错失了成为马卿(古代文学家)的机会,流露出一种对过往岁月的反思与遗憾。颔联“欲入山愁无石髓,便归舟已后莼羹”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想遁入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但又担心没有足够的资源(石髓,可能象征着生活必需品或精神食粮),而归乡后,面对的是熟悉的莼羹(一种家乡的食物),这既是对故乡的怀念,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妥协。颈联“生成野性文焉用,淡到名心气始平”反映了诗人对自身性格与追求的思考。他承认自己天生具有野性,不太适合文人的生活,但经过一番沉淀,内心的名利之心逐渐平息,或许是在寻找一种更为真实、自由的生活方式。尾联“长谢一沽丁字水,送人犹有故人情”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友谊的感激与珍惜。他感谢那些曾经陪伴他的人,即使现在无法常相聚,但那份深厚的情谊依然存在,如同丁字水一样,虽不显眼,却始终流淌在心底。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自我、对友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黄景仁

1183首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