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韵
刘
贡
父
李
公
择
见
寄
二
首
(
其
二
)
何
人
劝
我
此
间
来
,
弦
管
生
衣
甑
有
埃
。
绿
蚁
沾
唇
无
百
斛
,
蝗
虫
扑
面
已
三
回
。
磨
刀
入
谷
追
穷
寇
,
洒
涕
循
城
拾
弃
孩
。
为
郡
鲜
欢
君
莫
叹
,
犹
胜
尘
土
走
章
台
。
写景
情感
怀古
抒情
友情
离别
城市
边塞
怀才不遇
乐观豁达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战乱之余,人民深受其害的诗句。诗人通过对比和排比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种种苦难。"何人劝我此间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处境的无奈与不解,似乎是在质问谁让自己陷入这片灾区。"弦管生衣甑有埃"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荒废、颓败的情景,弓箭和乐器都被厚厚的尘埃所覆盖,显示出一段时间内没有人使用它们。"绿蚁沾唇无百斛"用了一个强烈的比喻,指的是即便是最微小的昆虫也无法从干枯的嘴唇上汲取任何液体,更别说是一顿美酒。接着"蝗虫扑面已三回"则进一步突显了战争中食物短缺、环境恶劣的情况,人们连蝗虫都要吃,以至于脸颊被蝗虫撞击多次。"磨刀入谷追穷寇"展现了一种无奈的抵抗情状,人们不得不用磨利的刀具去深山老林追赶那些可能成为威胁的敌人。而"洒涕循城拾弃孩"则极其悲壮地描绘了战争中的惨剧:城墙上流淌着泪水,人们在废墟中寻找被遗弃的孩子。最后两句"为郡鲜欢君莫叹,犹胜尘土走章台"表达了一种对当权者的失望和批判。诗人认为即使是那些负责治理之人的欢乐,也不值得赞叹,因为他们相比于流离失所的百姓,还算是幸运的,他们如同行走在尘土飞扬的章台上。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后果的生动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苏轼
3227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您喜欢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次韵郑盱眙见寄并简其甥刘君
宋·陆游
衣上空嗟京洛尘,故交半作白头新。众中初得见吾子,东观已疑无若人。仗马极知非久斥,沙鸥要是孰能驯。两章英妙同时到,赵壹囊中却未贫。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