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润
道
中
,
有
怀
钱
塘
,
寄
述
古
五
首
(
其
一
)
从
来
直
道
不
辜
身
,
得
向
西
湖
两
过
春
。
沂
上
已
成
曾
点
服
,
泮
宫
初
采
鲁
侯
芹
。
休
惊
岁
岁
年
年
貌
,
且
对
朝
朝
暮
暮
人
。
细
雨
晴
时
一
百
六
,
画
船
鼍
鼓
莫
违
民
。
怀古
抒情
写水
春天
记事
情感
思乡
赞颂
地名
西湖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和艺术造诣。诗中通过对西湖春色的描绘,以及对沂水、泮宫等地名的点缀,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从来直道不辜身”表达了作者追求真诚、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得向西湖两过春"则是说作者有幸在美丽的西湖边体验到了两个春天,这里的"两过春"既可理解为时间上的重叠,也可以看作精神上对美好时光的珍视。接下来的“沂上已成曾点服,泮宫初采鲁侯芹”中,“沂上”和“泮宫”都是地名,这里的“曾点服”和“鲁侯芹”则是指特定的植物,表明作者对自然界的观察之细致。这些意象构成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这两句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作者似乎在劝诫自己,也是在告诫读者,应珍惜眼前的美好,不为世事所扰。最后,“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则描绘了一幅雨后西湖的生动图景。"细雨晴时"给人以淡雅之感,而"画船鼍鼓"则是对当下美好生活的一种享受和赞颂。整首诗通过精致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中的情感体验以及他那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苏轼
3227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您喜欢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上巳日作
清·爱新觉罗·弘历
良辰南苑畅登临,婉娩青春即渐深。蛾月一痕刚挂汉,莺时几树欲笼阴。悦怀诗境无边富,蓄眼韶光底用寻。猎罢佽飞陈马技,聊徵故事射华林。
踏莎行(其三)
宋·秦观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寄怀王震甫客蜀
明·陈荐夫
邛歊东望草离离,峡口春归未有期。怀古思乡两行泪,岂堪同在听猿时。
赵文远见和用韵答之
宋·辛弃疾
粝食粗衣饱暖时,从他鼻涕自垂颐。万金药岂世无有,九折臂馀人始知。过雨沾香辞落蒂,随风飞絮趁游丝。我无妙语酬春事,惭愧新歌值凤吹。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