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
自嘲
自比
对物比拟
珍贵
价值
恩宠
报答

赏析

梅尧臣的这首诗是对王司封宝臣作品的回应,以"仲宣诗"为引,表达了对诗才的赞赏和自我谦逊的态度。首句"王家再见仲宣诗",暗指对方的诗才如同东汉文学家王粲(字仲宣)般卓越。接下来的"鱼目盈车换斗玑",通过比喻,赞誉对方的诗篇价值极高,犹如珍贵的鱼目可以换取价值连城的珍珠。诗人自谦"自愧不从灵蚌吐",表示自己无法像神话中的灵蚌孕育明珠那样创作出非凡之作,同时也暗示了对王司封诗才的羡慕。"谁教相并夜蟾飞"进一步强调了对方如明月般耀眼的才华。接着,诗人认为王的诗作即使在众多作品中也显得格外珍贵,"暂增光价千金重",而自己的作品相比之下则显得微不足道,"终觉枯陈一芥微"。最后两句"已屈至珍来弹雀,恩蛇衔报此能希",诗人以"至珍"比喻对方的诗才,表达自己愿意用极高的评价来称赞,同时暗示这样的赞美如同蛇报答恩情般难得。整首诗充满了对王司封诗才的敬佩和对自己才能的谦逊,体现了宋代文人互相唱和的风雅。

梅尧臣

2914首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