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湿
动物
咏物
写景
动物
自然
这首的分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首句"虾蟆嚎沫为科斗",将青蛙的叫声比喻为科斗虫(一种水生昆虫)的鸣叫,形象地展现了蛙声的嘈杂与生机。次句"蜾裸衔虫化细腰"则写蜾蠃这种寄生蜂捕捉昆虫,将它们幼虫塑造成自己的形状,暗示了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生存策略。后两句"蠹穴荒陂有多少,乾风湿雨各飞跳"描述了蛀虫在荒废的池塘边的众多洞穴中活动,以及它们在风雨中穿梭的情景。这几句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展现出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生命力,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对世间万物变迁的感慨。整体来看,梅尧臣的这首绝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的一角,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

梅尧臣

2914首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