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
急
赈
歌
(
其
二
)
救
荒
如
拯
溺
,
急
须
援
以
手
。
试
问
登
山
无
,
莫
讶
从
井
有
。
譬
诸
过
涉
凶
,
灭
顶
濡
其
首
。
万
灶
冷
无
烟
,
环
村
空
覆
臼
。
二
釜
不
供
餐
,
三
星
常
在
罶
。
移
粜
开
武
仓
,
官
惠
亦
云
厚
。
定
价
三
百
钱
,
准
籴
米
一
斗
。
转
眼
给
已
空
,
枵
腹
那
能
久
。
求
死
缓
须
臾
,
望
救
争
先
后
。
明
日
天
开
晴
,
星
缆
到
浦
口
。
绝
处
忽
逢
生
,
欢
声
呼
父
母
。
睹
此
应
伤
心
,
加
恩
谁
掣
肘
。
翻
作
哀
鸿
吟
,
从
旁
商
可
否
。
乞
为
汉
韩
韶
,
休
笑
晋
冯
妇
。
忧民
抒情
赏析
这首诗《请急赈歌(其二)》由清代诗人蔡廷兰所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比喻,展现了在荒年中百姓生活的艰难与对救助的迫切需求。首句“救荒如拯溺,急须援以手”,将救荒比作拯救溺水之人,强调了救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接着,“试问登山无,莫讶从井有”运用对比手法,指出在荒年中,人们即使无法攀登高山获取食物,也别惊讶于能够从井中找到水源,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与希望。“譬诸过涉凶,灭顶濡其首”通过类比,将荒年的艰难比作过河时可能面临的危险,进一步强调了救助的必要性。接下来,“万灶冷无烟,环村空覆臼。二釜不供餐,三星常在罶”四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荒年中村落的萧条景象:炊烟不再升起,石臼空置,两口锅难以满足全家人的饮食需求,星星点点的灯火映照着空荡荡的鱼篓,生动地刻画出百姓生活的困苦。“移粜开武仓,官惠亦云厚。定价三百钱,准籴米一斗”描述了政府采取措施,开放粮仓,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粮食,体现了政府对民众的关怀与帮助。然而,“转眼给已空,枵腹那能久”指出尽管政府提供了帮助,但很快又面临物资短缺的问题,百姓仍然难以维持长久的生活。“求死缓须臾,望救争先后”表达了百姓在生死边缘的挣扎与对救助的渴望。最后,“明日天开晴,星缆到浦口。绝处忽逢生,欢声呼父母”描绘了在绝望中突然得到救援的情景,百姓欢呼雀跃,如同绝处逢生,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激之情。“睹此应伤心,加恩谁掣肘。翻作哀鸿吟,从旁商可否。乞为汉韩韶,休笑晋冯妇”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救助机制的反思,呼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避免救助过程中的阻碍与延误,使百姓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揭示了清代荒年中百姓生活的艰辛与对救助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救助机制的局限与挑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猜您喜欢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国风·邶风·柏舟
先秦·诗经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
至沪偶病(其三)
清·许传霈
传说烽烟近浦东,哀鸿嘹唳梦魂中。流民贫病无生计,谁仗扁舟万里风。
古歌
汉·两汉乐府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吴下去冬不寒春不雨人以为病城中火灾相仍自十二月至今凡八九发雍熙佛寺灾势尤甚闾里讹言相惊往往徙货泉载家具日为避火计二月乙巳郡守以承天佛寺慧感神像供府第为佛事禳祷是日雨明日雪丁未又大雪农事有初火怪庶或熄人心稍安作诗记其事
宋·程俱
飞虫满空冬不冰,迎春草木皆夭荣。辘轳续绠楹桷燥,绯衣老人白昼行。城中一日二三发,徼巡司暴徒纵横。化城海藏涌地出,耀眼金碧明青冥。中宵澒洞半天赤,一弹指顷随烟升。重云仙人具.....
即事四首(其四)
宋·陆游
放翁老去未忘情,镜里森然白发生。一片常愁见花落,三声最怕听猿鸣。年年双只路傍堠,夜夜短长城上更。晚悟一条差似可,孤舟渔火看潮平。
江夏八咏(其五)奇章亭
宋·贺铸
亭揭奇章榜,斯民孰去思。多惭羊叔子,涕泗岘山碑。
幽居有感
元·曹之谦
閒居仍地僻,门闭草莱深。车马无还往,诗书有讨寻。严霜催岁晚,破屋觉寒侵。计拙烦亲旧,谁能数赐金。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