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写景
抒情
秋天
火情
民谣
悼亡
写山
写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夜晚突发的大火,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火灾的震撼场景和人们内心的恐慌与忧虑。首句“紞紞有如打两鼓”以鼓声起兴,形象地描绘了火灾爆发时的声响,仿佛是天地间的巨大鼓点,预示着灾难的降临。接着,“星河漫漫参在户”一句,通过描述天空中繁星闪烁,暗示火灾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壮阔的氛围。“百鸟已栖人不行,西南汹汹有异声”则进一步渲染了火灾发生时的寂静与异常,鸟儿归巢,人类却因恐惧而不敢外出,西南方向传来的异响更增添了紧张感。“有若鬼神移山岳,又如战败百万兵”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火灾的威力比作鬼神之力或战争的浩劫,强调其破坏力之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出门望见乃火起,椽落瓦裂咫尺鸣”直接描绘了火灾现场的景象,火焰冲天,木梁瓦片坠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让人感受到火灾的猛烈与危险。“问之相去一里间,红光烁烁侵天明”描述了火灾的范围和影响,即使相隔不远,也能看到红光映照夜空,照亮整个区域,显示出火灾的蔓延速度之快。“长烟涌波月魄死,其间有物如撒星”则通过比喻,将滚滚浓烟比作波浪,月光被吞噬,仿佛星星散落其中,形象地描绘了火灾造成的黑暗与混乱。“是时久旱水泉竭,高屋一燎如毛翎”指出火灾发生前的干旱背景,高高的房屋在火中燃烧,如同羽毛般轻盈飘落,暗示了火灾的无情与毁灭性。“小儿但知聚看笑,不知扰扰人纵横”对比儿童的无知与好奇,与成人的恐慌与忧虑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不同人群面对灾难时的不同反应。“皇皇奔走最可念,耿耿不寝心飞惊”表达了人们对火灾的担忧与焦虑,即使在夜晚也无法安眠,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恐惧。“明朝出视火起处,焦木颓垣不知数”描绘了次日清晨,人们走出家门,查看火灾现场的情景,焦黑的木头、倒塌的墙壁,数量之多令人震惊。“白头老姥啼向天,叹息之声满行路”最后以一位年迈妇人的哭泣和叹息收尾,表达了对火灾造成损失的哀伤和对未来的无奈,以及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渴望。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火灾这一自然现象带来的震撼与破坏,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复杂心理状态和社会反应。

孔平仲

860首
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猜您喜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西畴诗老贻白鱼一双七叠手字韵谢之
清·吴之振
黄犊长子孙,放浪溪山久。江南千石鱼,利较力田厚。蓑笠乞网师,笭箵结溪友。相逢菰芦间,不复问谁某。女阳西郭西,古城上培塿。一卷冰雪诗,得自钱手。未许掩瑕瑜,底用饰疵垢。贻.....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
再用前韵(其一)
宋·曾惇
举觞东望玉霄峰,万顷云涛雪塞空。拥鼻自应多好句,褰裳便欲御长风。际天江草如许碧,隔水山桃无限红。李侯长句有家法,惊倒江楼一秃翁。
盖郎中惠诗有二强攻一老不战而胜之嘲次韵解之
宋·黄庭坚
诗翁琢句玉无瑕,淡墨稀行秋雁斜。读罢清风生麈尾,吟馀新月度檐牙。自知拙学无师匠,要且强言遮眼花。笔力有馀先示怯,真成句践胜夫差。
过金绳庵
明·梁宪
唤艇连烟渡,沿香到藕塘。隔桥花隐寺,傍水竹为墙。地僻人家远,天空鸟道长。何时戎马息,时过共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