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
写景抒情
哲理赞美
真人咏叹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继先的作品,名为《次御制赐于真人韵》。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叹道家修炼之境界的诗歌。“玉篆金章咏洞真”,开篇即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玉篆"和"金章"象征着高洁与尊贵,而"咏洞真"则是对道家修炼之真理的颂扬。这里的“真”,指的是道家的至高无上的真理或元神。接着,“真中高妙孰能伦”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境界的赞美与钦佩,"孰能伦"意味着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其高妙之处。“世缘拨去神常静”,则是描绘道士超脱世俗纷争后的宁静心态。"世缘"指的是人间的种种牵绊,而"拨去"表明了道士对这些尘世牵挂的放弃,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安宁。“精食休来甑已尘”,这里的"精食"应是指道家修炼中的简约饮食,而"甑已尘"则形象地表达了对物质欲望的淡泊,以及对于尘世间纷扰的超然态度。“且为圣明常赞化”,诗人继续颂扬着道家的清净之德,"圣明"可能是指道教中的某位神仙或圣贤,而"常赞化"则表达了对其德行不懈追求的态度。“未应栖遁便终身”,这句话传递出一种意境,即道士在修炼过程中虽有栖隐之想,但并非一味逃避世俗,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精进,直至生命终结。最后,“自循多幸因君命,得往琳宫见一人”,诗人表达了自己因为某种机缘("君命"可能指皇帝的命令或赐予)而有幸前往仙境("琳宫"),见到了一位修炼者或神仙。这一段落抒写了诗人的荣幸之情,以及对道家仙境的向往。总体来看,这首诗以精美的辞藻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道家修炼的高洁与超脱,以及诗人对于这种精神追求的钦佩与向往。

张继先

210首
又字道正,“翛然子”。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仅三十六岁,葬安徽天庆观。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终生未娶,无子,有《虚靖语录》七卷。的思想影响了心学大师陆九渊。北宋末雷法大兴,天师派天师、、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陈楠真人均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