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耀
写景
秋天
赞美
咏物
节气
寒露
抒情
抒情写景

赏析

这首诗是《周祀五帝歌十二首》中的第九首,名为《白帝云门舞》,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庾信。全诗描绘了一场祭祀白帝的盛大仪式,充满了神圣庄严的气氛。“肃灵兑景”一句,以“肃灵”二字开篇,既塑造出一种敬畏而又神秘的氛围,也为整个诗歌设定了庄重的基调。"兑景"则是说祭祀之事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显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承配秋坛”一句,“承配”意味着继承古代的礼制,而“秋坛”则指秋季举行的祭祀活动,透露出季节感和时间感。下面的“云高火落,露白蝉寒”四个字生动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云高火落"可能暗示着太阳逐渐西沉,日光变得柔和,"露白蝉寒"则形容了清晨露水的晶莹剔透以及蝉虫初冬时的凄凉,这些都是对自然界细腻入微的观察。“帝律登年,金精行令”一句,“帝律”可能指天帝所制定的法则或秩序,而“登年”则表示祭祀活动是按年进行的;“金精”则象征着纯净和高贵,"行令"暗示了祭祀中严格执行的礼仪。接下来的“瑞兽霜耀,祥禽雪映”一句,“瑞兽”、“祥禽”都是吉祥之物的象征,它们在霜雪之中表现出光彩夺目的景象,显示了祭祀成功、得到了神灵保佑的喜悦心情。“司藏肃杀,万宝咸宜”一句,“司藏”、“肃杀”都与祭祀中的职司和严肃的态度有关,而“万宝咸宜”则表达了一切珍宝皆适宜于此时此刻,用以祭祀。最后,“厥田上上,收功在斯”一句,以“厥田”指代祭地或祭坛,“上上”形容其高大或尊贵之态,而“收功在斯”则意味着通过这次祭祀活动,所求皆得,功德圆满。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祭祀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古人对于神灵的崇敬心情,以及他们对于宇宙秩序与人类生活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庾信

323首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追赠原职,并加荆、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猜您喜欢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题王元章画梅花
元·熊梦祥
水影晴光为写神,当时已是失天真。一从残角吹新曲,几向寒溪觅故人。缟袂归来犹有月,佩环飞去更无尘。莫言醉魄空离落,信把和羹属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