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写雨
抒情
田园
哲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春雨中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忧虑。诗人通过对雨中山水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自己闲居生活中的感受和思考。"四溟飞旦雨,三径绝来游" 表明连绵不断的大雨使得道路泥泞,不适宜外出游走。这里的“四溟”指的是天地四方,形容雨势浩大;“三径”则是指山间小路,这里暗示诗人居住的地方较为偏僻。"震位雷声发,离宫电影浮" 描写了雷声轰鸣,云雾缭绕的景象。“震位”指的是雷霆之声,而“电影”则形容雨后的云气如同幕布般飘浮,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山云遥似带,庭叶近成舟" 这两句更深入地描绘了雨中的自然景色。远处的山云仿佛是一条长带,而近处庭院里的叶子则因积水而如同小舟一般。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雨中景物的细致观察。"茅檐下乱滴,石窦引环流" 描述的是雨后草丛间滴落的水珠,以及山石缝隙中的流水形成小溪。这里通过“茅檐”和“石窦”两个细节,传达了一种雨后的静谧与生命力。最后两句"寄言一高士,如何麦不收" 则是诗人对一个高洁的志士提出疑问,为什么他的麦子没有收割。这既可能是对现实生活中农事处理不当的担忧,也可能隐喻着诗人内心对于自己人生境遇的反思与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在闲居中的宁静生活和对外部世界的关切。

阴铿

34首
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