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阙
(
其
一
○
一
)
造
作
庄
田
犹
未
已
,
堂
上
哭
声
身
已
死
。
哭
人
尽
是
分
钱
人
,
口
哭
元
来
心
里
喜
。
悼亡
情感
社会现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社会中一种讽刺的现象,通过对比哭与笑的矛盾情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的炎凉。“造作庄田犹未已”,开篇便以“造作庄田”这一行为,暗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不遗余力,甚至不惜牺牲道德和人性。这里的“庄田”不仅指农田,更象征着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开拓的事业或资源。然而,“犹未已”三字,透露出这种努力似乎永无止境,暗含了一种对过度追求物质的批判。“堂上哭声身已死”,紧接着描述了一个场景:在某人的葬礼上,堂上充满了悲痛的哭声,但这个人已经离世。这句话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以及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力感。同时,也暗示了在生前,人们可能并未真正珍惜生命,而是被外在的物质追求所驱使。“哭人尽是分钱人”,这句话揭示了在死者身后,前来哀悼的人们,实际上都是那些在生前曾因利益而与死者有所交集的人。这不仅是对人性自私的一面的揭露,也是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讽刺。在生死面前,人们的情感变得复杂,既有对逝者的哀悼,也有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口哭元来心里喜”,最后两句将讽刺推向高潮。表面上的悲伤与内心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人们在表达情感时的虚伪和矛盾。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中的双重标准和虚伪,即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悲痛,往往掩盖了个人的真实情感和动机。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对人性的剖析,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某些侧面,以及人们对物质追求与生命价值的思考。它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王梵志
353首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初唐盛行的典雅骈俪诗风有一定冲击作用。原有集,已佚。有今人整理本《王梵志诗校辑》,收诗348首。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猜您喜欢
悼亡五首(其四)
清·缪徵甲
秋风??赋归来,片刻愁颜强自开。检点征衣亲薄浣,料量冬学苦频催。离方五日缘偏断,闰到重阳梦不回。最惨弥留前半夕,寒衾欲寄手还裁。
送韦处士归省朔方
唐·赵嘏
映柳见行色,故山当落晖。青云知己殁,白首一身归。满袖萧关雨,连沙塞雁飞。到家翻有喜,借取老莱衣。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行路难
清·冯班
自许直如绳,看君白如雪。一朝更变不似先,雾里看花云里月。梦中不悟君心异,言笑依依尚相悦。五更欲曙百鸟啼,玄鬓生丝泪成血。念君旧恩君岂知,万物荣衰各有时。君不见黄蜂阶下收残.....
哭雪湖四首(其三)
明·谢迁
西江桃李满门墙,香社归来鬓未霜。雅志可能随俗改,閒情祗为作诗忙。苦吟身与春光去,惇德门延世泽长。也欲招魂歌楚些,临风呜咽不成章。
哭从弟
唐·白居易
伤心一尉便终身,叔母年高新妇贫。一片绿衫消不得,腰金拖紫是何人。
钓台
宋·李清照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鹦鹉曲·忆难鸣山旧游
元·冯子振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