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并
序
(
其
二
十
二
)
道
人
头
兀
雷
,
例
头
肥
特
肚
。
本
是
俗
家
人
,
出
身
胜
地
立
。
饮
食
哺
盂
中
,
衣
裳
架
上
出
。
每
日
趁
斋
家
,
即
礼
七
拜
佛
。
饱
吃
更
索
钱
,
低
头
著
门
出
。
手
把
数
珠
行
,
开
肚
元
无
物
。
生
平
未
必
识
,
独
养
肥
没
忽
。
虫
蛇
能
报
恩
,
人
子
何
处
出
。
民间习俗
人生哲理
世俗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描绘了一位看似道人实则俗人的形象。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这位“道人”的外在与内在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中某些伪善和虚伪的现象。首句“道人头兀雷,例头肥特肚”以夸张的比喻,将“道人”的头比作雷电,暗示其外表的庄严神秘;而“例头肥特肚”则以“肥特肚”描绘其腹部的肥胖,形成鲜明对比,讽刺其并非真正的修行者。接着,“本是俗家人,出身胜地立”点明其真实身份为俗人,却在高处立身,暗示其地位或身份的虚幻。以下几句“饮食哺盂中,衣裳架上出。每日趁斋家,即礼七拜佛。饱吃更索钱,低头著门出。手把数珠行,开肚元无物。”详细描述了这位“道人”的日常行为:他看似虔诚地参与斋戒、礼拜,但实际上只是为了获取利益,饱食之后还会向他人索要钱财,生活空洞无物,仅靠念珠装点门面。最后,“生平未必识,独养肥没忽。虫蛇能报恩,人子何处出。”诗人以反问和类比的方式,指出这位“道人”可能一生都未能真正认识自我,只是独自享受着虚幻的肥满生活。同时,通过“虫蛇能报恩”与“人子何处出”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社会中伪善现象的批判。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讽刺性的语言,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
王梵志
353首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初唐盛行的典雅骈俪诗风有一定冲击作用。原有集,已佚。有今人整理本《王梵志诗校辑》,收诗348首。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