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写景
地点
抒情
哲理
友情
自然景观
寺院
真情流露
禅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叶适正资长老在觉华山安福寺共宿的夜晚情景。首句“觉华山下古禅宫”,点明了地点和环境的古老庄严。接着“鼎足蒲团午夜同”一句,生动地展现了两人盘腿而坐,静心修行的场景,午夜时分的宁静与专注跃然纸上。“但有鸡声替钟鼓”一句,以鸡鸣替代了传统的钟鼓声,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寺庙生活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平静的氛围。“更无僧影到帘栊”则强调了夜晚的寂静,只有诗人与长老的身影,没有其他僧人打扰,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真情迥出忘情外,多语都归妙语中”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长老真挚情感的赞美,以及对长老话语深意的钦佩。这两句不仅揭示了人物之间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佛法的智慧与深邃。最后,“转首是谁南与北,庭前桧柏亦生风”两句,以庭前的桧柏随风摇曳,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永恒。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长老之间超越世俗的友谊,如同桧柏般坚韧不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境界,以及人与人之间超越物质世界的深厚情感,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

邹浩

979首
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猜您喜欢

送戴处士还卢州
宋·韩维
早识浮生妄,欣陪达士游。观心非本有,于法尚何求。煮茗林间寺,题诗湖上舟。还嗟别后夜,风雪拥貂裘。
至日携搕登道场山
明·孙一元
瞥眼风尘岁屡迁,椒盘柏酒自留连。半生作计閒为上,到处论交山最贤。好句忽成黄叶寺,小舟漫倚白鸥天。松声泉语无人会,独坐岩头意已传。
将游吴中寄原父
宋·刘攽
久宦减仲产,行歌非五噫。归来问长铗,习水看吴儿。弱丧殊可恨,傥来今自知。江山不我厌,有意卜居之。
同子瞻赋游惠山三首(其二)
宋·秦观
史君厌机械,所与惟散人。顾惭蒹葭陋,缪倚琼枝新。上干青磝磝,下属白磷磷。洞天不知老,金界无栖尘。缅彼人间世,乌蟾阅青旻。讵得踵三隐,山阿相与邻。
最高楼·题德滋弟息心阁
明末清初·梁清标
儒家业,未老遂幽栖。鸥鸟共忘机。小楼过雨清风入,虚窗映日远山低。昼迟迟,堪对酒,更弹棋。也不羡、侯门珠履客。也不羡、石家金谷苑。花月在,自相宜。勤耕早办租和税,高眠莫问是.....
题澹宁堂
清·爱新觉罗·弘历
窗涵背水白,户对面山青。触目乐仁知,因心契澹宁。志明净波澈,远致耸峰亭。交养动还静,相忘色与形。取名缘蜀史,玩象在羲经。敬忆含饴处,尧文此式刑。
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
唐·包佶
桂岭千崖断,湘流一派通。长沙今贾傅,东海旧于公。章甫经殊俗,离骚继雅风。金闺文作字,玉匣气成虹。翰墨时招侣,丹青夙在公。主恩留左掖,人望积南宫。巧拙循名异,浮沈顾位同。九.....
白鹿社为冯泰氏二首(其一)
明·郑学醇
世运际清夷,霸图久沦昧。获鹿闻兹山,名迹空岩濑。岝崿亘朱明,缅邈通衡岱。涧壑互蔽亏,薜萝纷蔚荟。灵境乃天启,胜事于人待。辟社萃朋游,霞烟袭襟带。翰墨时间作,篇章成绣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