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怀古
抒情
赞颂
地点
嵩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邹浩对嵩山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诗中以嵩山为起点,将其比喻为五岳之尊,上帝赐予的奇石,凸显其崇高与独特地位。接着,诗人通过“维嵩据地中,屹立万仞壁”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嵩山的雄伟壮观。“远与四镇殊,式应土圭测”,表明嵩山在地理位置上与四方镇不同,其存在意义深远,仿佛是大地测量的标志。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嵩山的仰慕之情,“有人仰崇高,坐厌拘名迹”,指出人们往往被世俗名利所束缚,而忽略了自然之美和精神的追求。接下来,诗人通过“邂逅天际来,骅骝脱车轭”这一场景,巧妙地将自己与嵩山的相遇比作骏马摆脱缰绳的自由,象征着心灵的解放与追求。他提到自己将前往泰山祭祀圣人,这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礼制的尊重,也表达了对精神归宿的渴望。“扰扰尘土中,一朝复一夕”,诗人感叹于世俗生活的忙碌与短暂,而“闻君有风期,欣然双蜡屐”则表达了对朋友相聚的期待与喜悦。他想象着与友人一同踏访山林,体验自然之美。“焉知马足非,迥隔千峰碧”,诗人以马蹄声为引,暗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即使在千峰碧绿之中,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他进一步提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寄托,“古人亦多端,相望托幽寂”。最后,诗人感慨于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流转,“法音动山灵,松栝惟所适”,表达了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他希望自己的足迹能成为后人探索的线索,“寄径登显途,自恃捷无敌”,并坚信这些经历将永存于世。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敬仰,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邹浩

979首
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