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兴
客
长
安
作
五
首
(
其
二
)
三
川
北
拱
帝
城
开
,
古
殿
阴
移
万
树
哀
。
地
老
黄
蒿
通
作
柱
,
霜
侵
白
骨
半
生
苔
。
临
城
猎
骑
櫜
弓
入
,
带
郭
渔
舟
击
棹
回
。
近
说
西
羌
诸
部
劲
,
秋
深
牧
马
过
边
来
。
写景
秋天
地点的
咏物
抒情
悼亡
边塞
战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秋日的萧瑟景象,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悲凉氛围。首联“三川北拱帝城开,古殿阴移万树哀”以宏大的视角展开,三川之水北向拱卫着帝都,古老的宫殿在阴云中显得格外凄凉,万木似乎也在哀叹。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三川北拱象征着对皇权的忠诚与敬畏,古殿阴移则暗示着历史的变迁与衰败,万树哀则是自然界的共鸣,共同营造出一种肃穆而悲凉的气氛。颔联“地老黄蒿通作柱,霜侵白骨半生苔”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悲凉情绪。黄蒿作为地老天荒的象征,与宫殿的柱子相连,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霜侵白骨,白骨上长满青苔,既是对战争残酷的隐喻,也是对生命消逝的哀悼。这两句通过具体的意象,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颈联“临城猎骑櫜弓入,带郭渔舟击棹回”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城外的猎骑带着弓箭归来,渔舟在城郭附近的水域中划桨返回。这两句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猎骑的归来可能象征着狩猎的结束,也可能是某种军事行动的收尾;渔舟的归航则代表着一天劳作的结束。这些日常场景与前文的悲凉氛围形成对比,暗示着即使在动荡的时代,生活依然在继续,人们仍旧在寻找生存的意义。尾联“近说西羌诸部劲,秋深牧马过边来”点明了诗的主题之一——边疆的安全与稳定。西羌诸部的强大,意味着边疆的威胁,而秋深之时,牧马过边,既是对季节更替的描述,也是对边防警戒的提醒。这一联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长安秋日的凄美与深沉,以及对历史变迁、生命脆弱、国家安全的深刻思考。
猜您喜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昭德皇后挽歌词
唐·白居易
仙去逍遥境,诗留窈窕章。春归金屋少,夜入寿宫长。凤引曾辞辇,蚕休昔采桑。阴灵何处感,沙麓月无光。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西畴诗老贻白鱼一双七叠手字韵谢之
清·吴之振
黄犊长子孙,放浪溪山久。江南千石鱼,利较力田厚。蓑笠乞网师,笭箵结溪友。相逢菰芦间,不复问谁某。女阳西郭西,古城上培塿。一卷冰雪诗,得自钱手。未许掩瑕瑜,底用饰疵垢。贻.....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