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抒情
民谣
写山
情感
记梦
节气
餐食
美食
地点

赏析

这首诗《酬惠米诗》由唐代诗人金地藏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从皇太子的身份归隐修行后的生活转变。诗中充满了对过往生活的反思与对当下清贫生活的满足。首句“弃却金銮衲布衣”,形象地展现了诗人从皇宫贵族的奢华生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家修行的道路,脱下华丽的官服,换上了朴素的僧衣。这不仅是物质上的改变,更是精神境界的升华,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超脱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接着,“修身浮海到华西”一句,描述了诗人为了深入修行,不畏艰难险阻,远渡重洋,前往西方寻求佛法的真谛。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彰显了诗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自我完善的不懈努力。“原身自是皇太子,慕道相逢柯用之”两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背景以及在修行路上遇到的良师益友。作为曾经的皇太子,诗人并未因出身而骄傲自满,而是心怀谦卑,渴望通过修行悟道。与柯用之的相遇,无疑为他的修行之路增添了智慧的光芒,使他更加坚定地走在了修行的道路上。“未敢叩门求地语,昨叨送米续晨炊”两句,描绘了诗人修行生活中的日常情景。虽然远离了富贵荣华,但诗人并未因此感到失落或困苦。相反,他以一颗感恩的心接受了他人慷慨的援助,继续着每日的修行生活。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知恩图报,也反映了他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最后,“而今餐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两句,总结了诗人修行后的内心感受。如今,他以黄精为食,虽非山珍海味,却足以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他已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不再为过去的饥饿所困扰。这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境界,正是诗人修行的最终目标和收获。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从皇太子到修行者的转变过程,以及在修行中获得的内心平静与满足。诗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不仅令人深思,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修行、谦逊、感恩和知足常乐的价值观。

金地藏

2首
新罗(今朝鲜)僧人,真名金乔觉。金乔觉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

猜您喜欢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德州舟中遇李户部两山北上别后却寄二首(其二)
明·于慎行
君登兰省去,予汎镜湖归。两桨还相背,双星竟不违。心期鸥作侣,生事薜为衣。只有空山梦,愁时少雁飞。
幽居有感
元·曹之谦
閒居仍地僻,门闭草莱深。车马无还往,诗书有讨寻。严霜催岁晚,破屋觉寒侵。计拙烦亲旧,谁能数赐金。
经古观有感
唐·李中
古观寥寥枕碧溪,偶思前事立残晖。漆园化蝶名空在,柱史犹龙去不归。丹井泉枯苔锁合,醮坛松折鹤来稀。回头因叹浮生事,梦里光阴疾若飞。
到龙井寺(其四)
宋·郑清之
十里轻轩憩佛庐,梦身差记蝶蘧蘧。伊蒲巧作鱼虾样,矮笋新镵茧栗株。暂到欲陪僧夏静,等闲生怕俗尘污。计然老去翻多事,空挽西施向五湖。
九日焦山登高同公渚作寄君适庐山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穿上烟萝拾堕樵,连江寒籁起萧萧。已先霜木惊摇落,暂狎风鹰共泬寥。寄远恨无书付雁,浇愁难倚酒盈瓢。断崖何与人间世,溅蚀潮痕永不销。
喜迁莺·赠汪东峰中丞巡抚江西
明·夏言
冠峨豸角。暂坐辍中台,行临方岳。虹井烟霞,东峰花鸟,江海十年离索。青琐先朝交契,白首此时欢谑。对尊酒,正枥马初喧,骊歌又作。抛却。念今日,处处民穷,不见闾阎乐。洗涤疮痍,.....
送南平僧归里
宋·王灼
牂牁水阔巂山高,什敖君长曾纷搔。时移事变今安有,百里相望皆城壕。我住涪江一区宅,颇恨长安远如日。闻师乡邑愈更南,不觉掉头三太息。送行且学浮图语,是身于世真逆旅。胸中稳处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