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水
怀古
写水
抒发情感
感叹世事
怀忧怨怒

赏析

这首诗名为《己亥杂诗(其五十三)》,由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通过“一刀截断大河横”,诗人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决绝的行动,仿佛用一剑斩断了横亘的河流,寓意着某种重大变革或决策的果断执行。这一举动不仅节省了长途跋涉的时间,也预示着改变将带来效率和速度的提升。接着,“省却图南六月程”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改变的直接效果——原本需要六月才能完成的旅程,现在被大大缩短,体现了变革对时间和资源利用的巨大优化。这里的“图南”可能暗指南方的遥远之地,强调了跨越距离的挑战被克服。“海客欢呼土民怨”则揭示了变革带来的不同反响。海客,即来自海外的人,可能对变革持欢迎态度,欢呼庆祝;而土民,即本地居民,则可能因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或利益受损而感到不满和怨言。这反映了社会变革中普遍存在的利益差异和社会心理反应。最后,“债台高筑与天平”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变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济负担。高筑的债台象征着巨大的债务累积,与天平的平衡形成对比,暗示这种变革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不平衡,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对比,展现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及其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以及变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和争议。黄遵宪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深刻地揭示了变革背后的深层社会动态和人性冲突。

黄遵宪

845首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更漏子(其一)
宋·晏几道
槛花稀,池草遍,冷落吹笙庭院。人去日,燕西飞,燕归人未归。数书期,寻梦意,弹指一年春事。新怅望,旧悲凉,不堪红日长。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宋·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许真君铁柱
唐·李翔
恐老蛟重作患深,独埋铁柱至如今。根牢直下蟠江底,势壮长留镇郡心。神鬼每闻趋夜后,风雷不敢犯塘阴。无因更走横泉窟,压断祈精气永沉。
罢新定至钱塘喜见孙观书记
宋·张伯玉
桐江撝袂蚤三年,把臂重来讲旧篇。陌上风尘成底事,鬓边霜雪但悠然。虬蟠我亦思沧海,鹗荐初方上碧天。忍把离杯又抛掷,别愁纷泊满春烟。
徐光岳至(其二)
明·庄昶
江门千古地,来往有南川。夫我何为者,相过亦此贤。水花无别趣,庭草有真传。活水亭前月,能留共老年。
江行杂咏(其一)
清·邓汉仪
江州解缆客途长,三日西风逼建康。试问谁人镇姑孰,青山牛渚满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