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行
见
孤
松
成
咏
孤
松
郁
山
椒
,
肃
爽
凌
清
霄
。
既
挺
千
丈
干
,
亦
生
百
尺
条
。
青
青
恒
一
色
,
落
落
非
一
朝
。
大
厦
今
已
构
,
惜
哉
无
人
招
。
寒
霜
十
二
月
,
枝
叶
独
不
凋
。
写景
咏物
山水
冬天的写景
松树赞美
译文
孤独的松树屹立在高山的顶端,清爽的气息直冲云霄。
它不仅有千丈高的主干,还有百尺长的枝条。
始终保持着青翠的颜色,这种姿态并非一日养成。
宏伟的大厦已经建成,可惜无人欣赏它的风采。
即使在寒冬十二月,它的枝叶依然不凋零。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高洁孤松的画面,通过对比和反衬,表达了诗人对坚贞不屈品格的赞美。首句“孤松郁山椒,肃爽凌清霄”以孤松之高耸比喻人的高尚气节,它在群峰之中独自挺立,超越尘世,直达云霄,形象鲜明,气势磅礴。“既挺千丈干,亦生百尺条”进一步描绘了孤松的雄伟与生命力。它不仅树干坚挺如同千丈之高,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旺盛。“青青恒一色,落落非一朝”则通过对松叶颜色的描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孤松不变的品格。尽管四季更迭,但孤松始终保持着翠绿的颜色,这种坚守与持久,与人世间繁华落尽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大厦今已构,惜哉无人招”一句,则转换了诗人的情感。虽有高楼大厦(可能指的是孤松所在之地或是某种精神象征),但遗憾的是,没有人能够真正赏识这份清高。最后,“寒霜十二月,枝叶独不凋”则是在严冬的考验下,孤松依然屹立,未曾凋零。这不仅展示了自然景物的坚韧,也象征着精神上的坚持与卓尔不群。综观全诗,张宣明通过对孤松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坚守品格的理念。诗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画面感,还深化了主题思想,使得这首山行不仅是一幅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高洁人格的一次颂歌。
张宣明
2首
生卒年、籍贯皆。为人有胆气,尝为郭元振判官,出使至三姓咽面。历左拾遗、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尝以左拾遗监姚巂诸军事,兼招慰使,亲往蜀中验察山势民情,移牒益州长史陆象先,劝其罢凿岷山开路之役,蜀人因此得免苦役。能文工诗。尝山行见孤松,赏玩久之,乃赋《山行见孤松成咏》诗。凤阁舍人梁载言称此诗“文之气质,不减于长松”。所赋《使至三姓咽面》诗,时人亦“称为绝唱”。事迹散见《大唐新语》卷八、卷九。《全唐诗》存诗2首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