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夕
寄
宋
显
夫
云
压
高
城
雨
散
丝
,
万
家
秋
气
入
罗
帷
。
巧
棚
七
夕
喧
邻
里
,
小
宋
明
朝
定
有
诗
。
写景 秋景
节日 七夕节
抒情
七夕
赏析
这首元代诗人张仲容的《七夕寄宋显夫》描绘了七夕节前夕的景象与情感。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七夕节前的自然景色和民间风俗,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期待的氛围。首句“云压高城雨散丝”,运用比喻手法,将厚重的云层比作压在高城之上的重物,而“雨散丝”则形象地描绘了雨滴细密如丝的情景,既表现了天气的变化,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七夕节的湿润与清新。次句“万家秋气入罗帷”,进一步渲染了季节的变换,秋意渐浓,家家户户都感受到了这一变化,通过“罗帷”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季节的更替,也暗含了人们内心对节日的期待与准备。第三句“巧棚七夕喧邻里”,描绘了七夕节前夕,人们搭建巧棚(即七夕鹊桥)的热闹场景,邻里间相互交流,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里的“喧”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的兴奋与期待。最后一句“小宋明朝定有诗”,巧妙地将收信人宋显夫的名字融入诗句之中,预示着明天宋显夫将会创作出一首关于七夕的诗。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宋显夫才情的赞赏,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节日的祝愿与期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不仅展现了七夕节前的自然美景和民间习俗,还蕴含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情感与诗意的作品。
猜您喜欢
七夕
清·梁霭
绮席铺深院,秋河近曲屏。烛光防睡鹊,扇影怯流萤。良会期偏短,离忧岁又经。庭阶风露冷,珍重语双星。
贺新郎·别文梁、洛闻之明日,宿江堰镇却寄
清·陆震
回首江城罅。忆前宵、故人相聚,绿醅红鲊。今日我行君昨去,风急江帆如射。想已到、寄奴山下。劳顿长途谁似我,对风雨、落日心尤怕。又不见,冰轮挂。淙淙只听流澌泻。隔疏林、数家灯.....
闺怨一百首次孙西庵原韵(其四十九)
明·郭辅畿
七夕将来云是罗,小词闲赋忆秦娥。针神锦字看如土,转悔当初巧太多。
军中七夕歌
明·卢象升
人言今夕是七夕,夏去秋来若驹隙。天孙织就云锦囊,待我诗章贮冰雪。我诗不作惊人语,戈挽斜晖马上得。四山出没惟閒云,千里徘徊有新月。新月如钩碧空际,我心如月知何寄。烟霞冷落织.....
七夕溪舟初成同施还初文学王改予武元游汎
明·于慎行
为嗜城南隐,临溪理钓舟。适逢河鼓会,小试武陵游。斜日悬渔网,凉风激棹讴。冯君槎上汉,吾道在沧洲。
后秋兴八首中秋夜,江村无月而作(其一)
明末清初·钱谦益
淅淅斜风回隔林,悲哉秋气倍萧森。过禽啁哳衔兵气,宿鸟离披逗瞑阴。人倚片云投海角,天收圆月护江心。今宵思妇偏凄紧,幸少清光照夕砧。
鹊桥仙·七夕。用秦少游韵联句
清末近现代初·陈方恪
星期七夕,人间天上,玉沾金风几度。当时佳约等閒看,赚老去、风怀无数。尊前擪笛,花间索句,迷却采莲归路。银河倒映旧针楼,怅盼断、帘栊朝暮。
秋夜
明·余玉馨
秋声昨夜入梧桐,金井银床影半空。捣尽夜衣不成寐,半钩新月一帘风。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