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
湖
杂
咏
(
其
三
)
偃
草
吹
花
臭
味
同
,
从
来
未
识
鲤
鱼
风
。
炉
烟
忽
变
薰
莸
气
,
疑
是
龙
涎
落
鼎
中
。
咏物
写风
疑幻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与诗人独特的感受。首句“偃草吹花臭味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偃草(倒伏的草)与吹花(被风吹动的花)的景象并置,暗示了自然界中看似对立的事物其实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或相似之处,这种联系或许是一种无形的“臭味”,在这里,臭味并非贬义,而是指一种独特而难以言喻的气息。次句“从来未识鲤鱼风”则引入了一种想象中的风,名为“鲤鱼风”。鲤鱼风,本是诗人虚构的概念,却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对自然界中某种特定风向或氛围的想象,这种风似乎能触动人心,引发深思。第三句“炉烟忽变薰莸气”转而描述室内之景,通过“炉烟”的变化,暗示了环境氛围的转变。薰与莸,分别代表香草和臭草,这里通过炉烟的转变,展现了从香气到异味的突变,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隐含了人生境遇的多变与复杂。最后一句“疑是龙涎落鼎中”以龙涎(传说中龙的分泌物,具有奇异香气)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前文所营造的神秘与变化感。龙涎落入鼎中,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更寓意着某种超凡脱俗的力量或灵感的降临,使整个场景充满了奇幻色彩。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自然界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对变化与不确定性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猜您喜欢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采桑
清·陆懿淑
桑叶绿初成,提筐陌上行。东风初过去,一片剪刀声。
与谢尚书庄三联句
南北朝·鲍照
霞辉兮涧朗。日静兮川澄。风轻桃欲开。露重兰未胜。水光溢兮松雾动。山烟叠兮石露凝。掩映晨物彩。连绵夕羽兴。
同敬之裕之游水谷分韵赋诗得荷风送香气五字(其四)
金·刘昂霄
寒泉漱云根,湛然涵镜光。谁知一滴味,中有曹溪香。
嘉禾百咏(其十八)马塘泾
宋·张尧同
疑著风波恶,民谣亦畏人。筑塘成堰后,斩马祭河神。
题薛献可新居次高仲贻韵
宋·林季仲
高居占得野塘横,竹径桃蹊取次成。宿霭半兼朱户湿,好山长傍晚窗明。风吹酒面春情渺,月落诗肠夜味清。今日主人归定否,试听枝上子规声。
雨后御园即景(其三)
清·爱新觉罗·弘历
恰报庭前绽海棠,弄珠风韵腻人芳。倩谁扶起娇无力,今日真看出浴装。
荷巾
明·孙一元
宓妃乞与波间碧,凭仗南风为剪成。试着晚凉溪上坐,道人真得爱莲情。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