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沈
子
健
之
馀
杭
薄
苕
水
分
西
浙
,
馀
杭
更
向
西
。
邮
餐
供
海
错
,
县
鼓
候
潮
鸡
。
风
壤
吴
趋
接
,
征
徭
茧
簇
齐
。
由
拳
纸
价
贱
,
乡
信
日
堪
题
。
送别
地点
山水
情感
思乡
赞美
城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友人沈子健前往余杭任职的情景,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余杭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首句“苕水分西浙”,以苕水为引,点出送别的地点,暗示着友人即将离开的背景。接着“馀杭更向西”,进一步明确目的地,余杭位于西浙,增添了地理上的距离感,预示着离别的不舍。“邮餐供海错,县鼓候潮鸡”两句,生动描绘了余杭的饮食文化与生活节奏。邮餐供应海鲜佳肴,显示了当地丰富的物产;县鼓与潮鸡,既体现了地方特色,也暗含着时间的流转与生活的节奏,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风壤吴趋接,征徭茧簇齐”则将笔触转向余杭与吴地的地理人文联系,以及当地的社会风貌。风壤接壤,暗示着地域文化的交融;征徭与茧簇的齐整,展现了社会秩序与经济活动的和谐统一。最后,“由拳纸价贱,乡信日堪题”两句,以由拳纸的低廉价格与日常书信的频繁往来,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朴素祝福与期待。由拳纸虽价贱,却能承载乡愁与思念,每日书信往来,传递着友情与亲情的温暖。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不仅展现了余杭的独特魅力,更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一首充满温情与诗意的作品。
朱多炡
67首
太祖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六世孙。封奉国将军。善诗歌,行草宗米芾,兼工山水写生。见古人墨迹,一再临摩,如出其手。尝轻装出游,化名来相如,字不疑,踪迹遍吴楚。既卒,门人子弟私谥清敏先生。有《五游集》、《倦游集》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送郑端公
唐·方干
圣主伫知宣室事,岂容才子滞长沙。随珠此去方酬德,赵璧当时误指瑕。骢马将离江浦月,绣衣却照禁中花。应怜寂寞沧洲客,烟汉尘泥相去赊。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